11月1日,满洲里口岸迎来首票进境TIR车辆,该批货物由德国贝希特斯加登启运,途经波兰、白俄罗斯、俄罗斯,从满洲里公路口岸入境后于11月5日最终抵达天津,全程约12000公里,这也是首票由欧洲始发,直达我国内陆的进境TIR运输货物,至此,满洲里口岸实现了TIR进、出境双向贯通。
据了解,TIR系统是建立在联合国公约基础上的国际跨境货物运输领域的全球性海关通关系统,基于《TIR公约》,使用TIR证通关的货物自起运地海关到目的地海关运输的全程,所有过境国海关无特殊情况都不需对货物进行开箱检查,企业也无需缴纳过境担保费用,极大地提高了货物放行与通关效率,大幅缩短通关时间、降低企业成本,从而促进贸易发展,为“一带一路”建设的贸易畅通带来积极作用。《TIR公约》在全球已有76个缔约国,覆盖了“一带一路”大部分区域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几乎所有国家。习近平主席在今年3月赴欧洲访问,更为共建“一带一路”拓展了新的空间。
满洲里作为我国向北开放的桥头堡,是我国进行跨境运输的重要门户,是促进中俄、中蒙及多边贸易的重要经济走廊。目前中欧公路运输的北线主要为满洲里—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欧洲,车辆从满洲里出境后,进入俄罗斯远东地区,沿途路况较好,运输模式较为成熟,企业较多使用该线路进行中欧间的TIR运输。此次进境的TIR运输货物直抵我国内陆天津,进一步发挥内陆港的区位优势和港口优势,将进一步构建联通“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物流枢纽。
满洲里海关作为中国首批开展TIR业务的海关,不仅顺利完成了2018年首次TIR运输的试运行任务,也为《TIR公约》在中国落地实施发挥重要作用。在中俄两国“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战略背景下,该关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在坚定不移严把国门的基础上,主动作为服务大局,为进一步优化口岸营商环境、推动满洲里口岸的贸易通关便利化做出更大贡献。(高晋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