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物流步入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本次备忘录的签署,为浙江电子口岸今后的发展提供了绝佳的机遇和广阔的空间。
机遇之一:“12+1”新模式
浙江电子口岸的快速发展离不开12家口岸共建单位的支持,本次签署的《备忘录》明确:省交通运输厅、杭州海关将积极支持“浙江物流电子枢纽平台”和“浙江电子口岸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合力,共同提高“浙江物流电子枢纽平台”和“浙江电子口岸平台”的影响力。
省交通运输厅的积极支持,意味着浙江电子口岸将获得12家共建单位之外的又一有力支持者。这种全国地方电子口岸中独有的“12+1”模式,不仅能为浙江电子口岸深度介入物流信息化建设提供有力保障,还能为浙江电子口岸今后的多元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机遇之二:打通内陆与国际物流数据,助推服务升级
《备忘录》中明确,省交通运输厅和杭州海关将进行优势互补,打通国际、国内、港口、内陆物流之间的数据链接瓶颈,实现企业数据、海关数据、港务数据、公路数据、场站数据的有效共享互通,提升浙江物流信息化水平,提高浙江企业竞争力。
内陆物流数据与国际物流数据实现无缝对接后,企业将得到更加全面、更加专业的物流信息服务。对于浙江电子口岸来说,从为物流企业提供全程的物流信息服务的角度,助推浙江物流行业升级,提升物流效率,将成为一项充满机遇与挑战的目标。
机遇之三:大力发展甩挂运输需要信息化支持
省交通运输厅、杭州海关决定在《关于促进甩挂运输发展的通知》(交运发〔2009〕808号)的框架下,共同积极推进集装箱甩挂运输,推动浙江省甩挂运输发展新突破。甩挂运输是在双重模式上发展起来的,是提高物流效率的重要手段,早已成为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主流运输方式。但甩挂运输只有形成一定规模才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就需要有一个公共的信息平台为各集装箱运输企业进行车辆统一调度,实现牵引车和挂车自动匹配。而浙江电子口岸在2007年11月正式上线的国际物流信息服务系统,主要承担了宁波港和义乌场站进出口的集装箱双重匹配任务,已累计成功匹配19752TEU,节约社会成本总计达1500万多元。浙江电子口岸在双重模式信息系统建设和运行期间积累了大量的业务经验,为集装箱甩挂运输模式的信息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机遇之四:物流基地通用软件向“一卡通”发展
《备忘录》签署后,省交通运输厅、杭州海关将共同支持国际物流基地作业功能建设和管理,实现港区、园区、海关监管区域(场站)进出卡口信息互联,努力实现“一卡通”。
浙江电子口岸承建的“浙江省物流电子枢纽平台”物流基地通用软件,在为物流基地类企业提供信息服务的同时,实现相关企业、物流基地间的数据共享。而且,这一软件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个性化改造,具有标准性、通用性和可扩展性。这就为物流基地通用软件升级为“一卡通”留下了发展空间。
机遇之五:课题建设
《备忘录》中提到,省交通运输厅、杭州海关建立紧密联络机制,将每年围绕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交通和大通关建设目标协商确定1-2项合作课题,提出具体贯彻落实举措,推动发挥实际应用效果。作为作为省内(除宁波地区外)唯一的大通关平台,浙江电子口岸的积极参与毋庸置疑,更重要的是,每年崭新的合作课题将为浙江电子口岸的发展提供充满想象力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