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季度张家港口岸完成货物吞吐量9593.3万吨,同比增长12.6%。预计到今年年底港口货物吞吐量有望突破1.3亿吨。
张家港港于1968年建港。1982年11月19日,经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批准张家港口岸对外国籍船舶开放,是长江流域最早开放的国家一类口岸。1983年5月7日,第一艘外国籍船舶――巴拿马籍‘日本商人’号首次靠上港口,张家港港就此掀开了对外开放的崭新篇章。”进入九十年代,随着中央提出“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带动长江三角洲及长江流域经济新飞跃”战略的实施,加速了沿江地区经济的发展,张家港也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先后完成了张家港港口二期工程、浮码头改造工程、集装箱码头泊位建设工程等,1996年口岸货物吞吐量首次突破1000万吨。随着保税区、化学工业园、冶金工业园等开发区的建立和沿江产业的集聚发展,依托东海粮油、陶氏化学、中油泰富、海螺水泥、沙洲电厂、沙钢等大型临港工业,相应建设了一批货主码头,并逐步形成了综合性公用码头、货主码头和商贸码头共同发展的格局,货物吞吐量逐年快速攀升,从2001年的突破2000万吨,到2003年的4000万吨,再到2005年的8000万吨,直至2006年一举跨入全国亿吨大港行列。
今年以来,张家港口岸加快码头对外开放步伐,港口承载能力进一步提高。前三季度张家港口岸又有孚宝仓储、华达码头等7个万吨级泊位通过省政府批准对外籍船舶开放。港口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总投资约2583万元的张家港海轮锚地和东沙公共航道的两大建设工程已全面启动,拟新建的张家港海轮锚地将有效缓解长江张家港段海轮锚泊困难的现状,改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外轮到港,进一步提高港口效益,促进我市港口经济的发展;东沙公共航道建成后,将为我港新增19个万吨级泊位的长江岸线,为我市沿江经济后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此外上半年,张家港电子口岸在全省率先建成开通,港口被世界卫生组织和国家质检总局联合认定为全球首个“国际卫生港口”,使港口信息化建设水平和公共卫生能力建设又跃上了一个新平台。前三季度,张家港港完成货物吞吐量9593.3万吨,外贸进出口运量2352.8万吨,集装箱运量61.3万标箱,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2.6%、0.6%和35.8%。进入口岸主要货种分别为:金属矿石2899.7万吨、煤炭及制品2276.2万吨、钢铁 1231万吨,化工原料622.6万吨、木材370.6万吨、粮食360.4万吨。其中煤炭和化工原料增幅较大,同比分别增长31.8%、31.2%,为我港由亿吨大港向亿吨强港转变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