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市口岸系统立足于树立口岸这一开放窗口新形象,充分发挥职能服务和政策服务优势,进一步深化大通关建设,努力做到有效服务、融入和推进鲁南临海产业区建设。
一是创新大通关监管模式。口岸各有关单位牢固树立全局观念和服务观念,正确处理“把关”与“服务”的关系,积极改变监管作业模式,做到“高效服务”和“有效监管”。如所有查验单位全部推行“5+2”工作制和24小时全天候服务,做到“零距离、零门槛、零等待、零积压”服务。海关实施“多点报关”、“属地报关、口岸验放”、“出口货物运抵报告监管模式”等,使日照企业在全省各口岸进出口的货物可在家门口报关,极大地方便了企业。检验检疫局实施电子报检、开辟绿色通道,对企业进行全程跟踪服务。边检部门全面取消梯口监护,实行电视监控,彻底解决了因人力不足影响生产的问题。海事局全力打造船舶“在港零待时”服务品牌,加快船舶靠离港速度。目前,日照口岸办理人员出入境只需45秒;货物平均通关速度从原来的十几个小时下降到3分钟,其中出口货物最快可在1分钟内办完放行手续。最近,市口岸办组织40名社会监督员在对口岸通关环境进行测评时,5家查验单位和日照港(集团)公司的综合得分都达到93分以上,对口岸环境比较满意。
二是加快大通关载体建设。各有关单位加大口岸通关配套设施的投入。市口岸办成立了鲁南(日照)国际贸易与航运服务中心建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工程的协调和监管工作,及时协调解决施工中出现的问题。目前已投入资金7200万元,地下两层建筑主体工程(17200 )于7月24日全部完成,口岸通关部分(16807 )主体工程计划9月底完成。日照检验检疫局投资2320万元,改扩建的煤炭泊位查验配套设施,4月23日顺利通过国家质检总局竣工验收;投资3469万元的矿石码头配套设施设备目前已安装完毕,正在进行单机调试。日照边防检查站对东、西港区及新建泊位的监控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实现了东、西港区和旅检现场全面覆盖的电视监控。
三是加强大通关协作配合。市口岸办充分发挥协调职能作用,建立和完善了《日照口岸通关查验联席会议制度》、《日照口岸重点企业联系制度》,每季度召开一次通关查验联席会议,组织查验单位到重点企业现场办公,研究解决通关中存在的问题,加强了政府部门与口岸单位、企业之间的互动联系。查验、港口、代理“三大环节”,围绕打造“大港口、大口岸”,紧密配合,努力促进口岸大发展。日照海关稳步推进与日照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合作机制建设,全面开展通关单联网核查改革;坚持实行与岚山港口建立的关港联席会议制度。
四是提高大通关队伍素质。市口岸办以服务理念、职业精神、专业素质,作为提升口岸工作水平的“三大支柱”, 6月30日至7月1日,对38个口岸单位的108名职工进行业务培训。口岸各单位也结合自身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日照边防检查站组织开展了以“业务全员化、岗位专业化、服务精细化”为主要内容的考核、评比、竞赛活动;岚山边防检查站今年以来共举办各类培训班、讲座11次,参加官兵人数累计160人次。
五是加强大通关政策宣传。采取多种形式,加大政策宣传力度,使企业及时了解、准确掌握相关政策。日照海关通过定期召开企业座谈会,关领导带队到辖区重点企业现场办公等形式,了解企业工作需求,增强服务的主动性。日照港(集团)公司树立“把港口搬到腹地去”的经营理念,在鲁南及沿桥各地,开展港口关于进出口优惠政策的宣传,并与腹地城市建立长期合作关系,3月28 日,临沂“无水港”正式建立,将口岸功能延伸到内陆,推动鲁南港陆一体化和港桥一体化。
六是规范中介服务机构。市口岸办加强口岸外供管理工作,组织相关口岸管理部门,对日照口岸外轮供应秩序现状进行了专项检查整顿,对11家现有外供从业人员进行了一次集中清理。目前,除国家指定的日照、岚山两个外轮供应公司外,其他单位和个人均不得从事外轮船舶供应工作,净化了口岸外轮供应秩序。下一步拟成立船代协会,通过行业自律,加强代理市场管理,规范经营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