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由于中苏关系恶化,满洲里海关的工作陷入了一个历史性低潮时期。文革时期,满洲里关的领导体制被下放到最低点,归满洲里市革委会管理。当时海关的工作方针由经济政治保卫变为政治经济保卫,满洲里关的征税统计工作被迫中断,监管工作正常进行,主要是揭发检举货运事故。
党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满洲里海关工作也随之发生重大变化。1982年后,满洲里口岸成为我国对原苏联贸易的主要渠道。1992年,随着满洲里市被国务院批准为延边开放城市,满洲里海关业务量随之急剧增大,各项工作步入规范化轨道。2002年6月,在上海召开的全国口岸大通关会议上,把满洲里口岸列为国家优先发展、重点建设的13个口岸之一,其中,满洲里铁路口岸是重点建设的两大铁路口岸之一。
进入21世纪的满洲里海关积极贯彻科学治关理念,忠实履行把关服务职责,全面准确、创造性地落实海关工作16字方针,业务工作不断整合创新,综合治税大格局初步形成,严密监管与高效运作深入融合,税收征管、打击走私等工作成效显著。
进入21世纪的满洲里海关积极贯彻科学治关理念,忠实履行把关服务职责,全面准确、创造性地落实海关工作16字方针,业务工作不断整合创新,综合治税大格局初步形成,严密监管与高效运作深入融合,税收征管、打击走私等工作成效显著。为适应“大通关”建设,满洲里海关不断转变观念、换位思考、改革创新,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己任,自觉融入国家经济发展的大局,树立“口岸兴、地方兴、海关兴”的共同发展理念,对进出口货物实施顺势监管,尊重物流发展规律,对守法企业实施便捷通关措施。充分发挥钴―60货运列车在线检测系统、H986集装箱检查系统等高科技设备的效能,实现了对进出境货物、运输工具的实时监控,彻底改变了陈旧的监管模式,强化了实际监管,堵塞了监管漏洞,有效地提高了通关速度。满洲里海关还将风险管理机制引入进出口货物的通关、查验环节,适时调整工作流程和监管方式。此外,积极打造便捷的“通关高速路”,对进口的原油、化肥和出口的汽车、果菜等设立 “绿色通道”,确保货物“随到随申报,随报随查验,随验随放行”,实现了“无障碍”通关,进出口货物的通关速度大大提高。多年的改革实践,满洲里海关各项业务指标成倍增长。2003年,监管货运量首次突破1000万吨,到2007年已突破2400万吨;税收入库则从2003年的20亿元跃升为2007年的79亿元,实现了历史性跨越。2008年,满洲里海关各项业务指标继续刷新,1―7月份,税收入库已突破60亿元,预计年底过百亿。
在此基础上,满洲里海关严格落实队伍建设12字要求,强调“抓好班子团结、带出队伍活力”,注重激发广大关员无限的创造力,营造和谐积极的工作氛围,关员的政治业务素质大幅提高,精神风貌焕然一新。
与此同时,边关的工作环境也发生了较大变化。2003年之前满洲里海关使用的办公楼是满洲里地区最早建设的楼房之一,随着海关人员的不断增多,办公环境较拥挤,90年代通过“楼房嫁接”的方式扩大了办公空间,仍不能满足办公需要。2003年,满洲里海关新办公楼和关员单身宿舍同时启用,并在随后的几年里,建成了满洲里海关体育馆,边关人的工作生活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同时,地处偏远的阿日哈沙特口岸、室韦口岸、黑山头口岸在总署党组关怀下,也先后盖起综合楼,让边关人倍加感动,备受鼓舞。
满洲里海关的百年历史,是一部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创业史,是一部前仆后继、呕心沥血的建设史,更是一部团结拼搏、继往开来的发展史!新的历史时刻开启新的发展征程,满洲里海关在“把关”与“服务”齐抓并举的基础上,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过硬的作风投入到国家建设的大局中,“提高通关效率、强化有效监管、服务地方经济、促进贸易发展”成为满洲里海关新时代的主题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