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张家港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统计,4-5月份,该局连续检出30批进口棕榈油色泽超标,重量4.95万吨,金额5713.5万美元。色泽超标货物占货物同期进口量的31%。
色泽,气味,滋味,透明度,水分及挥发物和杂质是棕榈油的主要质量指标,另外存储期间,酸值、过氧化值、色泽易变,因此对这三个指标分设入库、出库标准,通常存储30天红色约增加0.5,黄色的变化幅度通常较红色小。此次进口的色泽合同指标为红:3最大;黄30最大。在30批色泽超标进口棕榈油中,其色泽范围从红3.1-3.5。
据检验检疫人员分析,色泽超标的主要原因主要是油脂在精炼过程中脱色没有完全,以及油脂在运输过程中出现反色现象。运输过程中,装运的容器(大轮或铁通)难免会有微量的铁存在,因此棕榈油产品在生产及存放时与其接触,产生初期过氧化物。在较高温度时,过氧化物又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产生氧化物、氧原子、臭氧、臭氧化物,最后油酸断链为羧酸,体系中羧基增多。而断链产物(含羧酸)越多,颜色愈深,铁是上述反应的强助氧化剂,且能使油酸的颜色加深。另外,如果油脂中存在微量杂质,也会因加热或氧化而使颜色变深。
检验检疫部门提醒,由于夏季温度比较高,油脂的反色现象也会相对比较严重一些。因此,要避免油脂的超标现象,在运输过程中要注意温度,储存的时间也不宜过长,还有就是在制定合同的时候,在符合国家标准的同时,也要因时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