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苏州工业园综合保税区虚拟空港陆空联运模式与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反向出口模式顺利对接。至此,苏州工业园综合保税区虚拟口岸实现了与周边所有国际机场的正反向成功对接,成功打造出“海、陆、空”三位一体的全方位物流口岸。
苏州工业园综合保税区,作为首个内陆地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既无机场跑道,又不濒江靠海,却有着独特的竞争优势。苏州工业园综合保税区“虚拟口岸”接收和发运的进出口货物批次每月数以千计,覆盖29个国家65条航线,企业货物从周边机场落地至苏州仅需短短数小时,580多家企业的内陆运输成本可因此节省60%。
从内陆口岸到虚拟口岸,苏州工业园综合保税区因此释放出巨大的磁力效应。而身处其中的苏州检验检疫部门,也正以其特有的创新精神,迈出了探索服务“虚拟口岸”检验检疫监管新模式的坚实步伐。
打造“没有跑道的国际机场”
2002年11月,苏州物流中心有限公司在全国率先开展了上海-苏州的空运进口快速中转即空陆联程(SZV)模式;2007年7月,中国国际货运航空公司正式操作SZV“虚拟空港”反向出口陆空联运模式。所谓“虚拟空港”就是将苏州工业园综合保税区视为一虚拟国际空港,使用国际航空组织(IATA)规定的苏州城市代码SZV为标识,以苏州作为“目的港”、“始发港”。
没有机场的苏州似乎在一夜间从“没得选”变为“挑花眼”,可把四周遍布的机场尽皆为我所用。入驻综合保税区的苏州检验检疫部门抓住契机,以监管有效、服务高效为管理目标,为打造“虚拟空港”尽心竭力。通过管理理念的创新和人力、物力、信息等资源整合,对采用SZV虚拟空港代码、由周边空港口岸直接运抵园区物流中心的空运货物,在园区完成全部检验检疫工作。建立统一的电子化信息监管和视频监管系统,对空运货物中低风险货物实行自动快速核放,并根据企业诚信情况实施无纸报检、集中报检、直通检疫等便捷措施。针对物流时间有特殊要求的货物,苏州局推出了7×24小时通关服务举措。
建起“没有海岸的国际港口”
伴随苏州“虚拟空港”、“空陆联程”、“陆空联运”的推出,“虚拟海港”项目也开展得如火如荼。
2007年下半年,江苏检验检疫局根据“一个地区、一个口岸、一个直属局”的原则,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大胆创新,积极探索,研究依托太仓港在苏州工业园区开展“虚拟海港”业务试点。在江苏局统一协调下,2008年2月22日,苏州局与太仓检验检疫局签署了“虚拟海港”合作备忘录,优势互补,共同打造苏州“虚拟海港”,将太仓港口功能延伸至苏州工业园区,把苏州作为海运“始发港”和“目的港”,实现了区港联动、海陆联运。
按照规定,正常情况下对从太仓港入境、目的地为园区“虚拟海港”的货物和集装箱,直接在综合保税区受理报检,并实施卫生除害处理、查验放行等工作;对园区“虚拟海港”起运、从太仓港出境的货物和集装箱,在综合保税区完成出境报检、查验放行等工作,口岸局不再实施查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