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浙江省有关部门根据国家有关部委和浙江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积极探索推进大通关建设改革创新。据统计,自2002年国务院作出“实行大通关制度,提高通关效率”战略部署以来,海关、检验检疫、边检、海事、国税、外管等部门主要开发了11项信息化通关项目,并形成规模应用。在此基础上,浙江省加快了地方电子口岸统一信息平台建设,先后建成开通宁波电子口岸和浙江电子口岸,目前已开发上线近百个关联大通关的信息化应用项目。信息化成为浙江省大通关建设的主要方式和根本方向,为促进浙江省口岸通关“提速增效”起到重要作用。
一是有效带动口岸通关监管流程整体性改革。电子作业方式在口岸通关申报、征税、查验、放行等基本环节上得到充分应用。适应信息化发展方向,浙江省口岸执法管理部门对通关监管模式主要实施了近30项改革措施,据不完全估算,共节约企业大通关相关费用约20亿元。
二是有效缓解口岸通关监管业务量不断增长和工作人员紧缺的矛盾。近五年来,浙江省海港口岸进出口货物吞吐量、空港出入境旅客数量年均分别增长22.59%和23.29%,同期浙江省口岸查验人员数量年均增长为5.4%。通过依靠现代电子作业代替部分传统手工作业,较好地适应了口岸物流、人流快速增长的发展形势,为浙江省实施对外开放战略,保障开放型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三是有效促进浙江省主要口岸通关效率提高。目前,宁波口岸进、出口货物的当天验放率分别达到65%和99%。舟山口岸进、出口货物的当天验放率均超过90%。杭州航空口岸一般进出口货物通关在10小时内完成,边检对出入境团队旅客查验速度平均每位20秒钟,散客平均每位在45秒以内完成,通关效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