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海关全国首创“集装箱信息服务系统”推动浙江省国际物流发展
杭州海关反映:长期以来,由于物流信息平台开发和提还箱堆场建设滞后等原因,浙江省
口岸码头、船公司、堆场之间缺少联系沟通渠道,且内陆物流中心大量投入的设备、平台
、资源无法与口岸对接并发挥联动作用,导致浙江省集装箱物流成本高、效率低的矛盾比
较突出。据杭州海关测算,目前,杭州关区备案注册企业年进出口集装箱量保持在510万标
箱左右,但杭州关区实际监管进出口集装箱为62.4万标箱,占总箱量的12.2%,其余基本在
上海、宁波等口岸清关。
为改变浙江省内集装箱国际物流不畅等现状,杭州海关牵头委托“浙江电子口岸”开发了
“浙江国际物流信息服务系统”,并于近日在义乌国际物流中心成功投入试运行。
该系统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彻底改变传统国际集装箱物流运输中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
一轻一重”模式,实现了集装箱运输往返均有货的“双重”模式。即系统能通过信息化手
段将原本散落在船运公司、货代公司、物流运输企业、进出口企业的物流信息联通起来,
将物流相关各方的信息集中、分类,而后再分发给信息需求方。二是在系统进行整合再分
配的过程中,物流相关各方“各取所需”。即运输企业能在集装箱车卸车后,获知就近集
装箱堆场中返程货物的运输需求信息,避免了“放空车”;进出口企业将全程掌控物流运
输状态,大幅节约物流成本;船公司提高了集装箱周转率及用箱量,延伸了服务区域;货
代公司可以降低服务成本,增加服务收益。三是该系统不需要有关部门和企业投巨资建设
新的集装箱堆场,整合浙江省现有堆场资源即可。四是该系统使物流运输效能成倍放大。
即物流能力放大了,收益同等放大,以宁波—富阳、萧山—宁波这两条物流运输路线为例
,在目前“一轻一重”的状态下,集装箱车往返一次的毛利分别为198元、289元。系统运
行后,这两条以往“各不相干”的物流路线就能串起来,形成一条“宁波—富阳—萧山—
宁波”的新路线,集装箱车不仅不用“放空车”,一圈跑下来的收益能达到1637元,远远
高于以往。实现物流“双重”模式后,义乌地区一年就可节省社会物流成本2亿元人民币。
杭州海关计划将这一全国首创的系统在试运行后成功后于年内在全省进行推广,拟让省内
的更多的物流企业都能够享受到这一成果,在更大范围内产生效益,为推动浙江省国际物
流发展和港航强省建设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