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多年前,当著名的北京——乌兰巴托——莫斯科东方国际列车从欧亚桥头驶出国门后,先有铁路后有城的二连浩特诞生了。
20世纪80年代,“南有深圳,北有二连”一句名言,让这座鲜为人知的边陲小城声名初起。然而,对于二连浩特来说,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应该是在上个世纪的90年代以后。
1992年7月,国务院批准二连浩特为全国首批沿边开放城市,这扇时开时闭几近40年的国门终于打开了。黄头发、蓝眼睛的俄罗斯人来了,皮肤黝黑、身高体胖的蒙古国朋友来了,挑着担子、嗅觉灵敏的浙江人来了,肩扛手提大包小包的福建人也来了。二连浩特沸腾了,前所未有。
在经历了10多年的发展后,虽然二连浩特对于许多内地人来说,依然远不如大连遐迩闻名。但是,对于蒙古国、俄罗斯以及欧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而言,二连浩特的知名度却远播海外。
过去仅有一条口岸公路通道的二连浩特,如今已拥有了一座现代化的双向8车道公路口岸联检通道,过货能力已由过去的每年30万吨增至200万吨,进出境人员查验能力由年30万人次增至200万人次。2005年,这里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列车换轮库,口岸站的吞吐能力已提升到3000万吨,世界一流的H986货运列车查验系统也已在二连海关建成。据了解,蒙古国每年70%以上的果蔬和日用品要经这里运入,中俄蒙三国每年数千万吨的木材、机电、食品要在这里穿梭。这些年,二连浩特的关税和海关代征税每年高达20多亿元人民币。
口岸城市建设水平代表国家形象。这些年,二连浩特坚持“中西交融、民族特色、现代气息”城市建设理念,在彰显个性上大做文章。
记者在采访中看到了也深切感受到了,昔日那个“平房一片”的边陲小镇,如今已出落成一座“小而精、小而巧、小而美”的明星口岸城市。
蒙古国TV-5台在二连浩特建城50周年专题中这样评价:“一晃10多年,无论是这座美丽城市的建设还是经济的发展,都令人大跌眼镜。这里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缩影。”“人们都说,日本东京都的夜晚比白天还要明亮,我们建议,你不必舍近求远,就到中国的二连浩特看夜景吧!”
2006年3月,记者曾在全国“两会”上就区域经济合作问题专访过天津市市长戴相龙,他对内蒙古的二连浩特颇感兴趣,并就两地深层次的区域合作与交流畅叙了自己的美好愿望。
时隔一年半,当记者这次在二连浩特采访时,欣闻口岸办负责人刚刚从天津带回的信息:在全国推进区域口岸合作座谈会上,天津与二连浩特签订了《建设内陆无水港合作意向书》。这意味着,两个口岸城市将在欧亚桥头联手打造国内首座“无水港”。
从“开而未发”到“开而又发”
今年7月,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储波继2001年、2003年、2005年三次来二连浩特市视察之后,又一次来到这里。当他了解了二连浩特经济合作园区的木材加工已由过去的几万立方米发展到现在的50万立方米,目睹了整个口岸工业经济的发展后,储波说,园区搞了这么些年一直是“开而未发”,现在可以说是“开而又发”。
1992年,国务院批准二连浩特建设了1平方公里的边境经济合作区。二连浩特作为我国对蒙古国最大的陆路、铁路口岸,尽管毗邻的蒙古国、俄罗斯和背靠的中国内地有着丰富的进出口资源,“可过去那些年,我们的主要工作是看好门、管好人,保住这个牌子,合作区始终没有发挥出优势。”谈起口岸工业,合作区副主任孙昌林这样讲。
说起现状,孙昌林掩饰不住自己的高兴:“现在可大不一样了。市委、政府确立了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发展加工贸易发展思路,在原有1平方公里边境经济合作区基础上,又投资4亿多元规划建设了口岸加工区。目前,入园中外加工企业已有80多家。工业经济的贡献率已由‘十五’初期的不足4%上升到16.7%”。
“正在建设的二连浩特市自由经济贸易区,将使口岸贸易货物进出口总量达到2000万吨,贸易总额突破50亿美元。”二连浩特外贸局一位领导也这样告诉记者。
事实上,“开而又发”的又岂止是口岸加工业。
边境有边,边贸无边。最能印证这里边境贸易发展历程的莫过于有形市场的变化与升级了。从仅有的一个不足1000平方米的小市场到第一个大型市场——中外交易市场,短短几年间,义乌商贸城、三星建材城、宝鼎菜市场、盛同国际商城、外国商品市场、恒源国际商城、金叶时代广场、温州国际商贸城等11座上档次市场相继在边城落户。易货贸易已由简单的铜、铁、皮、毛转手出售发展到今天的大吨位、大批量过货通关,交易形式也从最初的易货贸易发展到新兴市场经济形式下的券证贸易和网上贸易。据资料显示,过去的一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7.7亿元,各类边贸公司发展到100多家,有11家外贸企业的进出口额超过1000万美元。
从古“驿站”到欧亚文化“金桥”
当南起云南河口的208国道,一路仆仆风尘来到祖国正北方的末端时,人们便看到了坐落在欧亚桥头、堪称“世界第一门”(其建筑面积和高度、宽度居首)的二连浩特新国门。
据史料载,早在180多年前,这里就设有驿站。勒勒车伴着悠扬的驼铃声,载着丝绸、茶叶、瓷器,途径此关源源运往俄、蒙及欧洲各国。1918年,张家口旅蒙商在此地创办了“大成张库汽车公司”,开通了从张家口经二连浩特至库仑(现乌兰巴托)汽车运输线,张库大道因此得名。二连浩特成为当时中国正北方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古驿站。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如今的二连浩特交通纵贯南北东西,已发展成为连接欧亚大陆的现代化国际新“驿站”。
如今,从二连浩特进京只需7个小时。今年,乌兰巴托至扎门乌德公路将建成通车,北京到乌兰巴托也就一天时间。现在,每天从二连浩特始发到北京、天津、石家庄、包头、呼和浩特等地的客运班车80多班次,来往蒙古国扎门乌德的班车、轿车、货车高达300多辆次。
再话铁路。催发诞生了这座边城的国际列车依然呼啸来去,并衍生出了多条线路:以北京为起点经二连到莫斯科(比走滨洲线近1140公里)到乌兰巴托,呼和浩特经二连浩特到乌兰巴托到伊尔库茨克等客运、货运列车,将我国与俄、蒙及欧洲各国紧紧连在了一起。
在二连浩特采访时,记者又获悉了这样一条令人振奋的信息:二连浩特支线机场也将在明年投入使用。我们相信,“三位一体”的便捷运输网络,将使二连浩特如翼龙般腾飞起来!
在体味二连浩特今昔交通变迁的同时,记者还感悟到了由此构建起的一座文化金桥也在这里融合、交汇:即由中国内地及草原文化、俄蒙文化构成的中蒙俄“三元”文化金桥。
二连浩特人说:二连,不仅要构建好欧亚经济交流金桥,更要举力构筑欧亚文化互动金桥。上世纪80年代末,二连浩特市民族艺术团首次跨出国境来到蒙古国扎门乌德市,在异国舞台上展示了中国人民的艺术风采,让邻邦的朋友看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崭新风貌。伴着开拓者的欢歌,二连浩特市代表祖国与蒙、俄的文化交流逐步进入了火热的季节。2006年8月,二连浩特建城50周年大庆期间,中蒙俄三国艺术家在大型文艺晚会“二连浩特之夜”、“魅力二连恐龙之乡”等文艺活动中同台献艺,将联结欧亚文化的七彩金桥装扮得更加艳丽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