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减少贸易摩擦,同时缓解能耗过大、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自2006年9月15日起,国家先后4次对出口商品退税进行了大幅调整,3次调整出口暂定税率,对多项商品开征出口关税。尤其是2007年7月1日国家对2831项商品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覆盖了海关税则中全部商品总数的37%,力度较大。连续的出口政策调整幅度大、范围广,引发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对此,烟台海关立足监管通关实际,严密监管、优化服务,积极采取措施,在全力确保国家政策落实到位的同时,积极主动服务企业通关,受到企业好评。
一、加强宣传引导,协助企业政府及时应对。一是组织关员多次就政策调整的背景和内容开展研讨,了解政策调整意义,做好对企业的解释宣传工作。二是通过设立咨询热线、电子显示屏提醒、走访企业等进行政策宣传,讲解政策调整内容,提请企业及时进行计划调整,合理安排进出口,优先保证出口商品生产。三是安排关员于政策调整前后调查收集企业对政策调整的看法、建议及存在问题,及时汇总整理、撰写信息反馈上级部门以及口岸、政府相关部门;同时加强统计分析,及时反映政策落实效果。初步实现了政策实施即有反馈,方便企业通关的同时,推动政策实施良性互动。
二、完善应急处理制度,确保企业通关。在历次国家取消或降低退税政策实施前,企业为尽量享受出口退税的优惠,纷纷集中出货,导致短期内出口业务量和海关监管工作量骤增。对此,该关一是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分析政策调整的影响,并拟定应急措施。二是完善应急加班制度,加班加点、合理调配人力资源舒缓通关压力。其中,7月1日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前1周,烟台海关驻出口加工区A区办事处和驻环球码头查验处现场均持续加班至凌晨,有效确保了企业及时通关。三是加强各业务现场出口通关工作,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加快办理出口货物审单、接单、验放、结关和证明联签发手续,确保出口货物应出尽出。四是密切与场站、港务、加工区管委等口岸部门联系配合,就相关出口退税政策调整进行预先通报,明确联系办法,确保对出口货物集港时间的妥善安排和对突发事件的处理及时,确保企业通关顺畅。据统计,仅在6月最后一周,该关就为烟台两个出口加工区价值4751万美元的钢材、水泥等货物办理了入区手续,占两区拓展保税物流功能以来入区货物总值的65%。
三、提高风险意识,严密通关监管。由于政策调整所涉及到的高能耗、资源型产业本身利润薄弱,加征关税后企业伪报逃税风险增大。该关一是提高风险意识,强化信息预警。依托海关风险信息平台和职能管理预警等系统,对于国家政策调整前后出口退税相差悬殊、伪报归类骗取退税风险大的商品,及时组织归类、查验领域的专家分析监管重点,开展归类事前的预警分析,并将分析结果以近期查验焦点和近期风险动态的形式下发到各现场,加强对重点商品的重点监控。二是规范申报,对历次调整涉及商品,通关现场严格审核,规范企业申报出口商品的规格、型号、用途等信息,从源头上预防伪报情事发生;三是依据风险监控要点,风险、选择查验部门加大对相关商品的布控力度,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打击行动,有效遏制逃税逃证情事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