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综合新闻
活力港口撑起活力浙江
      
        浙江是一个港口资源大省,又是一个外向型经济大省。用世界资源,为全球生产,今日的浙江已经成为了接纳跨国产业转移的“世界加工厂”,浙江省出口市场遍布全球五大洲的221个国家和地区,浙江省95%的外贸物资由水运来承载。原材料进、产品出,两头在外的浙江经济,对水路运输的需求依存度将日益提高。 浙江物流网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区域经济及企业发展的竞争优势日益突出地体现在运输成本优势上,而水运的成本是各种运输方式中最廉价的。水运是浙江的独特优势,在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综合经济提升中,浙江经济“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格局将得到进一步强化,浙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贸易的加强,使东部地区港口资源整合显得越来越重要。港口开发不仅是对资源本身的开发,同时也能加快周边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是提升综合竞争力的有效载体。”省交通厅主要负责人说。 
        “根据分析预测,每增加一个标准集装箱,可增加6000元的GDP效应。2020年浙江省港口集装箱吞吐能力将达到2000万TEU,港口项目建设和营运的直接总产出将达1565.28亿元,共提供就业岗位518814个。”省港航管理局郑惠明局长说。 
        浙江港口,是我省联结陆海的物流枢纽,高速增长的港口货物吞吐量,串起了由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汇成的产业链,也带动了运输、修造船、制造、加工、仓储、配送、金融、保险等产业的发展和临港城市的繁荣。以港口为依托的临港产业带,已经成为浙江生产力布局的主轴线。仅在宁波镇海、北仑滨海和沿甬江区域,已初步形成石化、钢铁、造纸、修造船和能源等12大产业基地。宁波市14个百亿以上的特大项目,其中有10个就分布在临港工业带。在舟山定海北部、六横、秀山、长白、衢山等地,正在形成大规模的化工和造船基地。在温州、台州和浙北嘉兴等沿海城市,临港产业的发展亦是欣欣向荣,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 
        浙江港口 
        港口发展展示光明前景 
        崭新的时代,潮起云涌。如今,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已经形成——到2010年率先基本建成小康社会;2020年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基本实现现代化。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更加强劲有力的支撑,浙江港口重任在肩。 
        初步尝到了港口资源整合甜头的浙江省,并不满足于宁波-舟山港一体化所带来的成就。在“走在前列、干在实处”的精神指引下,他们将眼光放得更远,以宁波-舟山港一体化为龙头和示范,又开始了整合温台环乐清湾地区港口岸线资源,带动后方临港工业布局,形成环乐清湾产业带,使该区域港口成为浙南地区的物流集散中心和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窗口的探索和尝试。 
        2006年11月22日,浙江省政府正式公布实施了《浙江省沿海港口布局规划》,规划浙江沿海港口将呈现以宁波-舟山港、温州港为全国沿海主要港口,嘉兴港、台州港为地区性重要港口的分层次布局。形成煤炭、石油、铁矿石和集装箱四大运输系统。宁波-舟山港将凸现龙头作用,将发展成为“三大基地”:适应对外贸易持续稳定发展的以大型集装箱运输为主的物流基地,能源、原材料、粮食等大宗物资中转储备基地,大型临港工业基地。同时,我省将充分发挥港口对生产力布局引导作用,与城市化发展相协调,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推进跨行政区域的港口资源整合。 
        宏伟的目标,波澜壮阔。面对发展机遇和挑战,浙江港口又好又快发展的战鼓已经擂响——“十一五”时期,投资244亿元建设发展沿海港口,到2010年,使全省沿海港口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总数超过160个,港口总吞吐能力超过6.2亿吨,集装箱吞吐能力超过1200万TEU,基本适应腹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到2020年,使全省沿海港口万吨级以上泊位超过200个,货物吞吐能力超过9亿吨,集装箱吞吐能力超过2500万标准箱,适度超前腹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率先实现现代化。 
        在浙江省未来的港口“版图”上,与国民经济命脉息息相关的煤、油、铁矿石、集装箱等大型专业化码头已然是“阵形井然”。 
        在舟山六横岛结合电厂布局设立煤炭中转储备基地,同时在嘉兴独山、宁波穿山、温州乐清湾等建设煤炭泊位; 
        在宁波-舟山深水岸线资源丰富的算山、大榭、册子、岙山诸岛上,集中建设能轻松靠泊10万至30万吨级大型油轮的大型原油码头; 
        在镇海、北仑及温州小门岛、台州大麦屿等建设大型油气码头; 
        在北仑、马迹山、六横、衢山等地建设具有15万至30万吨大型散货运输船舶泊卸能力的大型铁矿石码头; 
        在北仑、金塘、穿山、洋山等地建设多个以大型集装箱为主的物流基地…… 
        充满发展活力和光明前景的浙江港口,将为实现“十一五”时期浙江经济保持年均9%的增长速度、人均GDP达到4万元、在2010年率先基本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提供越来越强劲有力的支撑和依托。 
        一体化凸现港口优势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我省港口的发展。2003年,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谋划并实施了“建设水运强省、推进港口资源整合”的战略决策。在全力实施“八八战略”、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过程中,港口的发展已经成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亮点。 
        2006年1月1日,浙江省委、省政府正式启用“宁波—舟山港”名称,并成立了“宁波—舟山港管理委员会”负责具体协调管理工作。这是浙江省也是中国港口资源优化整合结出的第一颗果实,是中国港口发展模式的一个重大创新。这一里程碑式的事件,标志着宁波—舟山港向世界级大港迈出了十分关键的、历史性的第一步。 
        一个世界级大港在中国的东方迅速崛起。 
        宁波—舟山港港口吞吐量在连年快速增长的基础上,高歌猛进,增幅在全国沿海港口保持领先。通往世界各地的集装箱班轮航线也增长迅速,达到161条,其中国际远洋干线达81条,每月700多航班,连接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构成了以欧洲线、北美线、中东线为骨干,南美、澳洲、非洲线等为辅助的远洋干线网络,并建立起以东南亚、日本、韩国等近洋支线为支撑、国内支线为补充的集装箱运输体系。标着马士基、地中海航运、中国海运、中国远洋等全球航运巨头标志的五颜六色集装箱组成的巨大方阵,在这里随处可见,三十万吨级以上的ULCC型货轮“巨无霸”和运载近万标箱的超级集装箱船在这里频频光顾,239家国际海运和中介服务机构在这里落地经营,世界前20位的集装箱航运企业都在这里开设了分支机构,这里已经成为港口和航运的乐土。 
        宁波-舟山港港口一体化的各项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进中。金塘大浦口现代化集装箱泊位正在紧张的施工中;衢山港区开发项目已在启动中;虾峙门航道整治工程经过10年的酝酿,现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即将动工,届时30万吨级船舶将畅行无阻;舟山-大陆连岛工程、杭甬运河、杭州湾大桥、杭州湾二通道、沿海高速铁路等宁波—舟山港重要的集疏港通道建设正加速推进。 
       “推进宁波-舟山港港口一体化以来,浙江沿海掀起了港口开发热潮,港口建设吸引的社会投资超过了60亿元,全省万吨级以上泊位总数已经达到98个。”郑惠明局长说。 
        港口一体化取得的重要成果,全面印证了整合的优势,所确定的规划、开发、品牌、管理“四个统一”的目标随着各项举措的逐步到位,正渐渐显现在我们的画卷上。 
        2006年,我省港口生产的各项指标再创历史新高,港口建设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良好成绩。 
        全省沿海港口新建成万吨级泊位17个,总数达到98个,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5.1亿吨,比2005年增长15%,集装箱吞吐量750万标箱,同比增长35%。统一品牌的宁波—舟山港横空出世,并向世界展示了其“东方大港”的无穷魅力: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4亿吨,高居世界港口第四位。集装箱吞吐量连续跨越600万、700万标箱两个台阶,比2005年净增180万标箱。 
        货运的发展、物流的形成,召唤着港口建设的进程,一座座码头、一排排吊机、一片片堆场,以极强磁力吸引着车、船、货。一个以宁波—舟山港为中心、浙北和温台港口为两翼的多种运输方式相配套的便捷高效的物流体系正在中国的东部快速形成,一个世界级的大港,在中国东部沿海初露端倪。蓬勃发展的浙江港口,如一轮冉冉升起的红日,在浙江乃至长三角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大潮中,生机勃勃,耀眼夺目。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Copyright © 2007-2025 CAOP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口岸协会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20113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