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检验检疫局以信息化手段创新口岸卫生处理工作模式
近年来随着宁波港的发展,宁波口岸集装箱吞吐量逐年大幅递增,2005年宁波港集装箱吞吐量为520万标箱,2006年计划完成650万标箱。集装箱量的急剧增加,通关速度的加快,给宁波口岸卫生处理工作带来了压力和挑战,常规的卫生处理工作模式已不适应港口快速发展的需要,如何在保证工作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卫生处理效率,缩短进口废物在卫生处理环节中停留时间,成为港务部门及货主关注的焦点。宁波检验检疫局在狠抓卫生处理工作安全和质量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港务局信息平台资源,改进卫生处理工作的模式,提高了卫生处理的工作效率,确保港口快速发展的需要。
一、充分利用港区信息平台资源,加大信息化投入,为工作模式的改革打下科技基础。
宁波港集团信息通讯有限公司的数据交换中心(EDI)是宁波港口信息数据的交换平台,宁波检验检疫局早在2001年就自行开发了卫生处理业务软件,与宁波港EDI中心进行充分的数据交流,及时采集有关到港货物的舱单、品名、集装箱号码、堆位等基本信息,掌握进港货物的流向,加强对进口货物的监管力度,确保卫生处理工作的落实。今年又重新研发了新的卫生处理管理软件,使港务EDI中心、进口货物监管、检验检疫、卫生处理等各个环节信息共享更加充分,保障了卫生处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二、创立卫生处理前置的工作模式,提高卫生处理效率。
进口废物卫生处理一直是宁波口岸卫生处理的主要工作,以今年1至9月为例,宁波口岸共实施卫生处理的进境货物为26.45万标箱,其中进口废物为23.89万标箱,占处理总量的90.3%。宁波检验检疫局针对进口废物这一重点货物,对进口废物的卫生处理工作模式进行了改革,由原来的先向检验检疫机构申报,后到卫生处理单位实施卫生处理的工作模式,改为先实施卫生处理,再向检验检疫机构申报,即卫生处理前置的工作模式。新的卫生处理工作模式的实行,使进口废物卸到港区后就可以先行实施卫生处理,而不需要等单证齐全到检验检疫机构申报后才实施卫生处理,为货主节约了1.5天以上的时间。新的工作模式的实行,切实加快了通关速度,受到港务部门和货主的好评。
为了确保进口废物卫生处理前置工作模式的正常运行,避免提前实施卫生处理工作可能带来的差错,宁波检验检疫局充分利用港务局EDI信息平台,运用采集的进港货物信息核实货主的委托,确保卫生处理工作到位有效。
三、建立健全配套工作制度,使卫生处理工作走上规范、高效化道路
进口废物卫生处理前置工作模式实行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了继续深化和完善卫生处理工作模式,确保卫生处理工作的安全和质量,宁波检验检疫局今年在卫生处理工作中导入了ISO9000和OHSAS18000管理体系,建立健全配套管理制度和工作制度22个,加强对卫生处理员工的教育和培训,积极引进先进的卫生处理设备15套(件),同时积极与高校和科研单位共同研制开发卫生处理的新技术新设备,努力使卫生处理工作走上规范化、高效化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