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综合新闻
龙南县建设“十大体系” 开掘经济发展活力之源
      

  这是一块投资兴业的热土。工业园内,厂房林立,机器轰鸣,工人们在生产线上紧张地工作着;繁华市镇,商贾如云,三产活跃,人流、物流、资金流在这里繁忙交汇;广袤农村,果蔬飘香,禽畜欢叫,装满农副产品的大卡车驶出田野……

  这是一方活力四射的水土。人口只有30万的赣粤边际山区小县,却接连获得全省经济发展先进县和全省工业发展先进县的殊荣。

  这就是龙南县。是什么推动着龙南县域经济一次次实现跨越式发展?近日,龙南县委书记曾凡接受采访时说:“是‘十大体系’建设开掘了龙南经济发展的活力之源。”

  “十大体系”建设,推动了政府职能的转变

  “建设‘十大体系’,应该从政府职能的转变开始。”龙南县县长郭素芳这样认为。

  龙南县在市“十大体系”政策框架下,结合长珠闽地区的最新发展趋势和本县实际,制定了16个与之相配套的文件,取消行政许可项目216项,削减57个审批项目的98项不合理环节。同时,以市委、市政府下放99项行政管理权限为契机,该县完善各项措施,用足用好用活各项政策。去年7月,该县投资兴建了综合“政务超市”——行政服务中心,让外来投资者享受到和珠三角地区一样公开、便捷、高效的“一站式”服务。

  转变政府职能,变革执政理念,从直接抓企业转向着力做环境。去年初,龙南县对各单位“执法规范化水平、服务优质化水平”进行问卷调查,梳理出影响投资环境的25个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的意见》。全县50多个政府职能部门和窗口单位向社会公布了300多条整改措施,努力营造投资者满意的服务环境。为使各项措施更好得到贯彻落实,该县每半年都要组织群众、客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对全县50个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作风进行评议测评,排名后3位的单位负责人要就机关效能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连续两次排在后3位的政府部门“一把手”,将分别予以免职、降职处分和诫勉谈话。对政府官员实行“末位淘汰”,在全县干部队伍中引起极大震撼。各部门纷纷对照群众的评议,找差距、改作风、办实事。

  “十大体系”建设,激发出争先创优的动力

  龙南县曾依托毗邻珠三角的区位、交通优势和敢为人先的精神,成为全省招商引资的“排头兵”。然而,区位、交通优势不独龙南县有。在“十大体系”建设中,龙南县如何在新一轮竞争中赢得先机,实现县域经济追赶型跨越式发展呢?龙南县决策者认为,龙南要在对接中赢得先机,“敢为人先”的法宝不能丢。为此,在“十大体系”建设中,该县提出“打造最具活力最有效率的对接点”的定位。

  在口岸服务体系建设方面,龙南县通过努力,建起了两个“全国第一”,即:全国内陆省份县一级第一家海关——南昌海关驻龙南办事处,全国中部省份县一级第一家检验检疫机构——江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龙南办事处。海关、检验检疫机构的设立,使引资硬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八方客商纷至沓来。今年1至9月,该县引进外引内联企业69家,实际进资9.77亿元;引进外资项目6个,实际进资2609万美元;实现出口创汇4661万美元。

  在人力资源体系建设方面,龙南县开创了“县校联姻”、借“地”育才的新理念。所谓县校“联姻”、借“地”育才,就是龙南县采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办班、委托办班的形式,为本县培养各类人才。一方面,该县成立职业技术教育中心,与江西制造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河源广播电视大学等省内外8所高等院校合作办学,每年为该县培养1000多名大专以上学历的专业技术人才。另一方面,与武汉理工大学建立县校合作机制,即:龙南县每年选送两批中青年干部到该校经济学院进修。同时,该校在龙南县建立校外实习教学基地和“产学研”合作基地,为县域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科技开发提供技术攻关和科研支持。

  “十大体系”建设,加快了城乡统筹发展步伐

  阅读龙南县的“十大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可以发现,每一个体系建设不仅有工业的对接,而且还涉及到农业、农村领域的对接。在“十大体系”建设中,该县坚持工农兼顾的原则,在对接中实现城乡的统筹发展。

  在物流服务体系建设方面,龙南县采取招商引资的方式,对105国道进行了一级公路改造,引进广东梓才教育地产集团有限公司投资2亿元兴建占地300亩的金塘物流服务中心,这个中心集货物配送、仓储理货、汽车零配件销售、汽车维修、信息服务等为一体。一手抓城市物流体系建设,一手抓农村物流体系建设。该县全面打响了农村公路建设的攻坚战,到目前为止,全县100%的乡镇、95%的村和60%的村小组通了水泥路,全县农村水泥公路总里程达460.3公里。该县加大圩镇建设力度,先后投资兴建了15座小城镇、19条农民商贸街、9个专业市场,有力促进了该县农村物流服务体系的快速发展。

  在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方面,龙南县以“全省科技工作试点县”建设为契机,在从工业税收中提取2%建立工业技改补助资金的同时,每年从县财政安排800万元资金用于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围绕脐橙、无公害蔬菜、花卉苗木、蚕桑四大农业特色产业和工业原料林、生猪两大基地,建设一批科技示范基地。目前,该县有10家企业取得了ISO9000认证,2家企业获3C认证,4家企业获QS认证,全县17个农产品基地被授予省级无公害基地。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Copyright © 2007-2025 CAOP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口岸协会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20113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