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来临之际,福建与全国一样,开始了新一轮的发展。面对区域经济已成为推动各地经济发展重要手段的新形势,福建需要找准自己的战略定位。
福建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面对台湾,毗邻港澳,是两岸三地(闽、台、港澳)的连接点;北承长三角,南接珠三角;全国著名侨乡,有1000多万爱国爱乡的侨亲旅居世界各地;拥有港口优势,全长3000多公里的海岸线,分布着不少天然深水良港……在上述优势中,对台优势更显突出,且是其他地区不可替代的。闽台两地语言相通,人缘相近,血缘相亲,自然生态条件十分相近,80%的台湾同胞祖籍在福建。这一切,使福建成为台商投资大陆的首选之地。
经过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通过认真缜密的研究和论证,在2004年初召开的福建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时任省长卢展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这一新定位,深化了对福建省情的认识,延续了近年来福建发展战略思路,凸显了福建区位特点和对台优势,着眼服务全国发展大局和祖国统一大业,得到全省人民的赞同和支持,很快在全省形成共识,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中央领导对福建提出的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构想给予支持。2004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副主席罗豪才“关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考察报告”上作了重要批示,要求有关同志对建议“予以认真的阅处”。
2004年9月初,江泽民在闽视察期间,欣然挥笔写下意味深长的题词:“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
至2005年初,在“海西”概念提出后短短的一年中,中央领导吴邦国、贾庆林、曾庆红、黄菊、吴官正、李长春、王兆国、刘云山、吴仪、周永康、贺国强等,分别来闽视察,进一步了解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情况,并给予了充分肯定和有力支持。
2004年8月上旬,中共福建省委七届七次全体会议在福州召开。会议研究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这一主题,并讨论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纲要》和有关配套政策意见。2004年11月初,《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由省委正式颁发。
《纲要》指出,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以福建为主体,涵盖周边区域,对应台湾海峡,具有自身特点、自然集聚、独特优势的区域经济综合体。其发展目标是:立足祖国统一大业,着力推动福建以及周边地区作为一个充满活力的经济板块加速崛起,成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前沿平台,两岸三地交流合作的重要地区,形成区域制造业中心、现代物流中心、科教文化中心,最终成为中国经济重要增长极。
《纲要》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主要任务是构建九大支撑体系:竞争力强的产业支撑体系,现代化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统筹协调的城镇支撑体系,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支撑体系,外向带动的开放支撑体系,和谐社会的管理协调服务支撑体系,互利共赢的协作支撑体系,可持续的生态支撑体系,安全可靠的防灾减灾支撑体系。
2005年10月11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写入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006年3月,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分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一五”规划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