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综合新闻
2006年前8个月满洲里口岸天然石墨出口量增价扬
      

        据海关统计,2006年前8个月,满洲里口岸出口天然石墨6129吨,价值198.4万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下同)分别增长14.8%,23.4%,平均出口价格增长7.5%。具体呈现以下特点:
        一、主要贸易伙伴国为俄罗斯。2006年前8个月,满洲里口岸出口天然石墨出口至俄罗斯6009吨,增长24.2%,价值196.1万美元,增长34%,占满洲里口岸天然石墨出口总值的98.8%;出口至乌克兰120吨,下降76.2%,价值2.3万美元,下降84.3%。
        二、贸易方式以一般贸易为主。2006年前8个月,满洲里口岸以一般贸易方式出口天然石墨6099吨,增长14.9%,价值198.2万美元,增长23.5%,占满洲里口岸天然石墨出口总值的99.9%;以边境小额贸易方式出口30吨,下降6%,价值0.2万美元,下降35.3%。
        三、主要经营主体私营企业出口量值大幅增长。2006年前8个月,满洲里口岸私营企业出口天然石墨3905吨,增长1.8倍,价值122.7万美元,增长1.9倍,占满洲里口岸天然石墨出口总值的61.8%;国有企业出口1314吨,下降52.4%,价值45.5万美元,下降41.2%,占22.9%;外商投资企业出口600吨,增长66.7%,价值20.3万美元,增长46.5%,占10.2%;其余由集体企业出口。
        四、经营单位所在地主要集中在辽宁省。2006年前8个月,满洲里口岸出口天然石墨经营单位所在地主要集中在辽宁省。辽宁省企业在满洲里口岸出口天然石墨4914吨,增长92.9%,价值156.6万美元,增长1.1倍,占满洲里口岸天然石墨出口总值的78.9%。
        天然石墨是制造铅笔、耐火材料、润滑剂的重要原料,主要运用于钢铁行业、汽车制造业及能源、生物等高科技行业。我国石墨资源丰富,天然石墨出口量在世界石墨市场占据主导地位,近期以来,我国天然石墨出口价格呈上涨趋势,主要原因是:
一方面是随着钢铁、汽车等行业复苏,国内外市场对石墨的需求量加大,与此同时,我国决定自2006年9月1日起,对石墨类相关制品实施临时出口管制措施,造成石墨供求缺口;
        另一方面,由于多年来的过度开采、乱采滥挖,部分地区的石墨资源渐趋枯竭,或因开采成本过高而关停矿山,形成自然减产;石墨原料主产区采取强制措施进行环境污染治理整顿,未达标企业不得开工,造成石墨原料短缺,导致供应略显紧张,导致价格有所上涨。
目前,我国天然石墨在生产和出口中存在的问题:
        一、矿山开采无序,企业恶性竞争。尽管我国石墨资源丰富,但是由于生产布局相对分散,缺少专业化协作分工和规模效应,加之中小企业技术力量薄弱,没有正规的矿山开采设计,采剥比例失调,个别企业甚至实施掠夺式开采,形成了矿山剥离欠帐,加剧了企业间的恶性竞争,对行业今后的发展也形成了极大的危害。
        二、生产技术落后,环境污染严重。目前,我国石墨生产技术落后,尾矿、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的酸、碱、原煤等辅材料及粉碎烘干过程中的粉尘作业,形成污水、烟尘超标排放,导致环境污染严重,特别是部分地区使用氰氟酸提高炭量,废水若不将经过处理,将造成非常严重的环境污染。
        三、出口秩序混乱,出口产品附加值低。我国的天然石墨出口量在世界石墨市场占据主导地位,但出口产品大都是原料或中低档产品,产品附加值不高,缺乏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同时经营企业多为中小型企业,且集中度不高,出口经营秩序混乱。
        因此,要真正促使我国石墨行业走上规范的发展轨道,首先要强化矿山开采管理,认真执行矿山开采许可证制度,对石墨矿山进行正规、科学的开采设计,严格剥采比例,杜绝滥采乱挖、采富弃贫等不良现象。对未经勘探、资源储量不清,又不具备生产和开采条件的,限制开采,保护资源,实现矿山开由粗放型向集约化的转变;
        其次是认真贯彻产业环保政策,石墨企业的排尾、工业废水、废气等要有相应的处理措施,符合环保要求;
        三是控制总量、压缩过剩生产能力,限制中小企业的开采和生产;
        四是大力推进企业的技术进步和创新,严格控制各项工艺技术指标,以科技为先导,积极调整优化石墨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增加附加值;
        五是深化出口管理和价格监督,理顺出口经营秩序,针对出口经营分散的特点,出口企业要加强联合,建立石墨出口基地,形成稳定、统一的出口体系;
        六是以优势企业为核心,组建石墨集团,建立有序的资源开采、加工和出口体系,实现我国石墨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快由石墨大国向石墨强国的转变。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Copyright © 2007-2025 CAOP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口岸协会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20113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