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综合新闻
烟台口岸大豆进口量增价跌
      

烟台口岸大豆进口量增价跌

据烟台海关统计,1-7月份,烟台口岸进口大豆33.8万吨,比去年同期(下同)增长4.9%,价值8762万美元,下降8.1%。主要特点:

一是以一般贸易进口为主,加工贸易进口成倍增长。其中一般贸易进口29.6万吨,下降4.8%,占进口总量88.1%;加工贸易进口4.2万吨,增长2.8倍。

二是全部由外商投资企业进口。

三是主要进自美国、巴西。其中自美国进口20.8万吨,增长37.7%;自巴西进口13万吨,增长7.1%。

2005年,烟台口岸共进口大豆59.4万吨,增长24.8%。今年进口数量增幅减缓,一方面是由于去年同期进口数量较多,同比基数大,二是由于国内大豆压榨产能过剩现象日益严重,企业开工率下降。

国内大豆产业风险逐步显现

加入WTO以来,随着国内市场的逐步放开以及外资企业不断进入国内投资建厂,我国大豆进口量逐年增长。我国是目前最大的大豆进口国,进口量甚至超过了国内总产量。以2005年为例,我国大豆总产量为1830万吨,而进口量则达到2023万吨。大豆大量进口使国内大豆产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产业发展中一些潜在的风险逐步显现:

一、产能过剩,加工能力闲置严重。2005年3月,国家发改委已经发布了行业预警报告,我国的大豆压榨能力为实际需求的2.6倍以上,大豆压榨业的年综合平均开工率不足40%,产能过剩现象严重。但1年多以来,国内大豆压榨产能的扩张仍在继续,导致许多中小加工企业出于停产状态,有的甚至破产、倒闭。

二、外资正在形成对我国大豆加工业的垄断布局。我国加入WTO后,外资迅速进入大豆业。跨国公司进入我国主要有以下目的:一是控制国内企业的大豆采购权,向中国销售更多的大豆;二是挤垮中国本土企业,抢占国内市场份额。目前,ADM、邦基、嘉吉、路易达孚4家公司垄断了国内80%的进口大豆货源,并且拥有国内40%以上的压榨能力。

        大豆产能过剩导致国内大量中小企业开工不足,流动资金无法周转。跨国公司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趁机收购、兼并国内企业。截至2006年4月底,国内仍在开工的97家压榨企业,外商投资企业有64家。并且,外商投资企业仍在继续扩大产能,希望以此挤垮更多的国内企业,进一步控制我国大豆加工业。

        建议

        大豆产业与农业、食品工业、饲料工业以及畜牧业等多个行业息息相关、紧密相连,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因此,采取综合措施积极应对外资垄断,保护和振兴民族产业刻不容缓。建议:

        一、建立、健全大豆行业组织,使大豆产业在种植、加工、进出口贸易等环节上形成合力。实行由行业协会统一对外、集体采购制度,推广长期供货合同模式,打破跨国公司对进口的垄断。

       二、加大对国内大豆产业的科技投入,制定大豆保护价制度,提高农民种植大豆的比较效益,保护农民的积极性,提高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缓解国内大豆市场的供需矛盾,降低对进口大豆的依赖性。

        三、扶持龙头企业,带动产业一体化。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实现专业化、集团化发展,强化利益联结机制,开展大豆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延伸产业链,促进大豆精、深加工增值,以实现农户和龙头企业互动、互利,使大豆产业健康发展。

        四、鼓励大豆加工企业参与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合理规避国际市场风险。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Copyright © 2007-2025 CAOP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口岸协会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20113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