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综合新闻
逃证商品难逃海关火眼金睛
      

    上海口岸地处长三角经济发达区,外贸活动十分活跃,进出口商品种类繁多。然而近年来,少数企业偷逃海关关税、逃避国家对进出口商品监管的手段逐步向专业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手法日趋隐蔽――近年来,上海海关发现部分企业在农药、化工、机械等产品的商品归类上大做文章,通过伪报商品名称规格、外形特征,违法进出国家禁止或限制进出口的商品。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在上海口岸,就有这样一家专业权威机构――全国海关进出口商品归类中心上海分中心,时刻监控着进出口商品的归类情况,让冒名顶替商品在“火眼金睛”下无处遁形。

    2006年初,泰兴市某对外贸易有限公司委托上海某国际货运有限公司以一般贸易方式向上海海关申报出口“锆粉”300公斤,总价值26400美元,归入商品税号81092000.90。根据规定,该税号项下出口货物无需向海关提交任何许可证件。然而,海关关员明白,如果该批“锆粉”的锆含量高于97%,应当归入税号81092000.10,则需要提供有关出口许可证件。于是关员对这票货物进行了布控查验。经查验发现,该批货物为罐装,但外包装没有标注品名规格,情形比较可疑。

    然而,对于化工类产品,仅凭外观判定“可疑”是远远不够的。报关员言之凿凿:“我们绝没有违规!说我们归入了错误的税号,请拿出权威的证据。”上海海关随之提取了货物样品,送到了经过中国国家实验室认可的权威机构――上海海关商品归类分中心化验中心进行化验。化验中心立刻组织专家对样品进行分析检测,当天下午就得出了检测结论,检测结果表明,该样品中锆含量大于97%,粒径小于500微米,应归入税号81092000.10,根据国家规定,该类货物要想出口,必须提供相关出口许可证件。在确凿的证据面前,曾经振振有词的企业负责人和报关员哑口无言。

    走私违规手法越隐蔽,上海海关商品归类分中心的检测手段就越先进。2006年4月,上海某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委托上海某物流有限公司向上海海关申报出口“噻唑烷酮”一批,数量为200千克,单价高达每千克100美元,申报税号为无需提供任何许可证件的29341000.90。在海关获取了该批货物的生产工艺、分子式等基本资料后,化验中心即采取了红外分析和热分析等多种方法对货物样品进行检测,最终发现该货物样品的检测结果与货主所提供的资料不符。经核查相关资料后,确认该批货物实际为“噻螨酮原药”,应归入29341000.11,需提供出口农药登记证明才能出口。

    在海关总署于全国范围内设立的四个归类分中心中,上海商品归类分中心解决全国商品疑难归类问题的数量居于首位。“我们将进一步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加强执法能力建设,建立和完善专家型、专业型的执法队伍,保证海关监管的严密高效。”上海海关有关负责人这样对记者说。据了解,今年1至5月,上海海关归类补税0.6亿元,同比增长29.2%,1至5月归类分中心受理并常规检测送检样品649宗,涉及货值8.43亿元,经化验鉴定涉嫌伪报、确定品名或调整税号的385宗,经化验补(退)税、罚没人民币共计234万余元。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Copyright © 2007-2025 CAOP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口岸协会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20113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