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福州海关在业务实践中切实把握以企业为监管单元的管理理念,采取一系列措施,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管理机制,取得成效。主要做法:
一、建立健全企业信用管理基础数据
福州海关将建立和完善企业的信用资料作为加强企业信用管理的基础:一是向关区300多家企业发放了基本情况问卷调查表,对这些企业的经营性质、经营范围、注册地等情况进行调研分析,并根据H2000系统和DC2003系统的数据,选择重点企业,开展实地走访调研,掌握关区企业的整体情况以及企业在海关各业务环节的诚信度和守法度;二是在企业注册、年审、纳税、法人代表等固有的企业基本信息档案基础上,进一步健全企业信用数据资料,完善了包括企业进出口情况、海关查验、审价、稽查情况、特殊经济关系情况、企业违法记录及被查处情况等信息;三是对A、B、C、D类企业在关区各行业特别是IT电子、鞋业等12种重点行业中的分布情况进行综合分析,通过对系统数据的提取和整合,预测企业信用风险,提出趋势性管理意见;四是适时动态清理维护企业数据库,对关区890名报关员的资格证真伪进行了核对,并清理“三无”企业,确认目前在关区注册的有效企业数据4154家。
二、重点监控存在信用风险的企业
福州海关在建立健全企业信用信息的基础上,将其运用到对企业的规范和监管工作中,充分发挥其导向作用:一是结合企业分类管理,对无进出口量、未参加年审和失信违规企业进行降级,去年共对29家企业进行了管理类别的降级;二是对违规违法失信企业或差错率居高不下的高风险报关企业及其报关员及时在电脑上进行风险布控;三是将高风险企业名单直接发送到相关的职能业务部门,并定期跟踪收集这些企业的通关信息和数据,实时与所在地海关交换信息,加强管理;四是对失信企业或降级企业进行回访,实地考查并帮助企业分析内部存在的管理漏洞及原因,督促企业规范整改到位。
三、大力扩展信用企业的示范效应
在监控信用风险企业的同时,福州海关把充分发挥诚信企业的示范效应作为对企业信用管理机制的一种拓展:一是积极协调相关部门,整合诚信企业通关便利优惠措施,并制定相应制度加以落实,在关区内打造“诚信企业进出口通关得便利、违法失信企业通关增成本”的管理模式;二是召开“‘红名单’企业暨2005年度A类管理企业证书颁发仪式”,表彰福州关区6家被海关总署评为“红名单”的企业和15家年度被评为海关A类管理的企业。会议邀请了福建省对外经济贸易合作厅、福建省经贸委、福州市对外经济贸易合作局、福州市台协会等部门和省市媒体参加,扩大宣传效果。企业反应良好,各隶属海关所辖A类企业也纷纷要求所在地海关比照总关做法,颁发证书,许多B类企业提出了升A类的申请。
四、实现与社会信用管理部门的合作与互动
福州海关积极与地方政府、经贸主管部门以及社会信用管理部门建立起信息互通机制,及时向这些部门通报守法企业和失信企业名单,宣传海关的便利优惠措施和失信惩戒措施,交换企业信息,强化合作;并向相关管理部门及时了解企业的社会信用状况,对企业信用进行较为科学准确的评估。去年以来,共对100多家企业的社会资信情况进行信息交换,参与福建省、市工商举办的推荐“福建省、市守信用重合同企业”以及“优秀企业家”活动,共提供200多家企业信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