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关把关服务再上新台阶2005年,上海海关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主人翁的姿态全力支持、主动服务上海的经济建设,按照争当全国海关现代化建设排头兵的要求,务实开拓、锐意进取,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全年共监管进出口货物总值3 506.8亿美元,同比(下同)增长24.1%,占全国进出口货物总值的24.7%;监管进出口集装箱1 102.2万标箱;验放进出境人员物品1 511.5万人次,增长14.9%;监管运输工具14.2万艘/架次,增长15.5%。
――加强税收征管,初步建成综合治税大格局。上海海关制定和实施健全质量考核体系、开展专项稽查行动等综合治税10项措施,强化后续管理,部署开展综合治税专项斗争,实现质量并举。2005年共征收税款1139.58亿元,占全国海关税收总额的21.6%,再创历史新高,为国家财政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上海地区的企业减免税款136.09亿元,有力地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将应用网上税费支付系统的银行扩大到9家,通过该系统共支付税款91.39亿元,EDI电子支付478.36亿元,合计占税收征管总额的二分之一。
――推进风险管理综合试点。2005年2月,上海海关风险分析与监控中心揭牌,以风险信息预警提示、通道调整协作等为载体,探索与审单中心的对接。上海海关研发应用“风险分析监控辅助决策系统”,并分别在保税区、浦江和吴淞海关进行试点,在保税物流园区试行“风险式通关”作业模式。开展企业守法状况评估,探索“放、控、管、评”一体化作业模式。全年通过风险分析查获涉嫌走私违规案件2 452起,案值10.3亿元,涉税6 067万元。
――深化通关作业改革,提高综合监管效能。2005年,上海海关进一步加快通关作业改革,深化“大通关”工程,加快上海电子口岸建设,完善“5+2天”工作制,全面实施航空口岸进出境旅客申报制度,并牵头开展长三角区域通关改革试点研究,在海关总署统一部署下会同南京、杭州、宁波海关启动“属地申报、口岸验收”模式试点,同时,进一步简化、规范转关手续。电子通关试点企业扩大至1 319家,全年电子通关货物达88.9万票。
――提升加工贸易和保税监管水平,构建多元保税物流体系。上海海关站在实施国家战略的高度,协助市政府提出了建设洋山保税港区的方案,在创新海关管理、落实保税港区政策、拓展保税港区功能等方面给予支持配合,确保了洋山深水港(一期)暨保税港区的开港、启用。上海海关积极借鉴国际惯例,对洋山保税港区实施“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区内自由”的海关监管模式,实现封闭式、集约化和电子化管理。同时,上海海关加快推广加工贸易联网监管,试点企业增至113家,185家中小型加工贸易企业安装了“加贸通”客户端软件。全年共办理加工贸易备案合同7.02万份,备案金额279.13亿美元;出口加工区进出口总额288.86亿美元,增长64.8%;监管进出保税物流园区货物8.75万票,货值72.6亿美元。
――严打走私,保护知识产权。2005年,上海海关先后开展打击船舶走私、水产品团伙走私、摊铺机走私、加工贸易渠道走私、毒品走私等一系列专项斗争,侦破一批大要案。全年共查获各类走私违规案件2 495起,案值13.73亿元,涉嫌偷逃税款9 151万元,罚没入库1.37亿元,查获毒品、精神药物等17.53千克。同时,上海海关严厉打击假冒侵权行为,查获各类侵犯知识产权案件150起,案值4 500余万元。
――狠抓队伍建设,扎实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上海海关严格按照党中央、海关总署、上海市委的部署和要求,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落实责任,扎实地开展以“金钥匙在党旗下熠熠生辉”为主题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做到学习和工作两不误、两促进。同时,夯实基层内部管理基础,完善、扩大长效内控机制试点,落实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海关人员6项禁令”和“红包”公布制度。2005年,有28个集体、44名个人受到海关总署等部委和上海市及以上奖励,其中驻邮局办事处被授予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浦东、吴淞和青浦海关获得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在上海市“窗口”行业社会公众满意度测评中,上海海关名列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