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综合新闻
满洲里海关连破两起边境口岸内外勾结走私废物大案  俄籍犯罪分子被驱逐出境
      

近日,满洲里海关查获的两起走私废物案件被呼伦贝尔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判处中国籍走私分子宋某、杨某有期徒刑三年,罚金一万元,判处俄罗斯籍走私分子加涅耶夫驱逐出境,罚金五千元。该三人相继在中俄满洲里公路口岸和中蒙阿日哈沙特口岸勾结境外人员走私报废的车用铅酸蓄电池(即废电瓶),达34.74吨之多。

据满洲里海关缉私案件审理人员介绍,中国籍走私分子宋某长期在俄罗斯博尔贾市收购废电瓶,伺机运进国内。2005年4月18日,宋某与俄籍卡车司机加涅耶夫串通,将废电瓶藏匿在进口的废钢下,准备经满洲里公路口岸入境,当日被满洲里海关查获,走私分子当场被抓获。随后,2005年4月30日,中国籍走私分子杨某在中蒙阿日哈沙特口岸从蒙古国走私分子手中购买了大批废电瓶及废钢,预谋通过夹藏的方式运进国内。进境后,在杨某对走私废电瓶进行转卖、运输过程中被满洲里海关缉私局查获,走私分子杨某被当场抓获。

据悉,废铅酸蓄电池内含有大量的铅、镍、汞等金属以及硫酸,其分解出的重金属和有毒废液对环境、人类健康危害极大。废铅酸蓄电池已经被我国明确列入“固体废物”名录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防治法》规定禁止进口的货物。但走私分子为了牟取暴利,将境外废电瓶偷运进境,私自拆解,取走其中的镍、铅等金属,随后将废液废渣随意抛弃,势必对境内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对此,满洲里海关负责人称,该关将继续关注废物走私情事,一经查出,决不姑息。

     图1:废电瓶的一般外形。

  图2:拆解后的废电瓶,里面夹着镍板,加工这些金属就是走私分子偷运废电瓶进境的目的。 

  图3:被满洲里海关查获的废电瓶。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Copyright © 2007-2025 CAOP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口岸协会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20113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