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0年到2005年,深圳港几乎是跳跃着向前发展,集装箱吞吐量从399万标准箱一路飙升至1600万标准箱,在全球港口中稳居第四。160多条国际班轮航线从这里发往世界各 地,深圳港已成为国际航运界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节点。仅仅只用了5年时间,深圳港就实现了大港向强港的漂亮飞跃。
“胃口”越来越大
为了应对越来越多的集装箱货量,深圳港近年来不断扩容,“胃口”变得越来越大。港口泊位的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显著加快,仅今年就有大铲湾集装箱码头、盐田三期扩建两个大型工程项目动工。其中,大铲湾集装箱码头建成后年吞吐能力可达1000万标准箱,相当于今年前8个月整个深圳港的集装箱吞吐量。此外,盐田三期扩建工程将建成5个7至10万吨级集装箱泊位,1个3万吨级集装箱泊位,及至该项目2010年完工时,盐田港区集装箱吞吐量可达950万标准箱。
据业内人士分析,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的持续增长,还得益于码头基础设施及通关环境的改善。深圳港总体规模和服务素质不断提高,港口操作效率也不断刷新历史纪录。盐田国际码头在接卸船长347米的“克里弗得・马士基”号集装箱轮时,采用8台岸吊同时作业,创造了平均每小时400.23吊次的世界纪录。正是因为深圳港具备了较高的操作水平,才引得全球“巨无霸级”集装箱班轮纷纷挂靠。
总是第一个吃“螃蟹”
为什么深圳港能创造这样的增长奇迹?答案可能很多。深圳市副市长张思平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深圳港具有自己的鲜明特色,他说:“创新是深圳市发展的灵魂,也是深圳港发展的灵魂。”的确,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建港至今,敢于创新,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是深圳港的一贯风格。
建港伊始,深圳港就开了一个先河,率先大规模引进外资参与港口建设与经营,20多年来,共吸引了20多亿美元,加速了深圳港走向国际的步伐;在全国第一个实行“政企分开”的港口管理体制,政府港口行政管理部门不干预企业的经营活动,努力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首个被国家体改委选为口岸管理体制试点,促进了港口口岸通关效率的提高;深圳市人大制定了全国第一部地方性港口管理法规――《深圳经济特区港口管理条例》,较早实施依法治港、规范发展。
现在,深圳港创新热情依旧不减。2004年,在深圳市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先后开通了至成都和南昌的海铁联运,将深圳港的腹地延伸至西南及华东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要货源。而深圳港西部港区的赤湾和蛇口两家集装箱码头则在地理位置上做文章,利用身处珠江口的“地利”和发达的珠江水系,创造性地推出了华南公共驳船快线,将珠三角地区的货柜通过驳船源源不断地运到深圳,为深圳港提供喂给服务。
政府强力扶持不可少
事实上,深圳港的飞速发展离不开深圳市的强力扶持。深圳一直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港口发展,上世纪90年代初,深圳就明确提出了“双港齐飞”发展战略,充分利用中央赋予的各项政策,在资源配置、税收减免、经营范围、人才引进、科技进步等方面对港口企业实施优惠政策。
近两年,深圳更加大了支持力度,确立了以港口业为核心的现代物流业作为深圳市在新世纪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港口发展的若干意见》,制定了“以港强市”、建设世界级大港发展战略,并成立了全国第一个由市长任主任的港口发展委员会,全力协调和促进港口继续做大做强。
对于深圳港的长续发展,有专家认为,深圳港的发展必然带来极大的人才需求,因此深圳要未雨绸缪,提早做好港口人才储备。目前深圳专业院校较少,如有可能,深圳市可以兴建一所港口大学,或者在深圳大学里设立港口学院,自己培养港口专业人才,以应对港航业庞大的人才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