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珠海市公路局老工程师回忆说,20年前到斗门,首先要坐船,然后再走泥泞的乡间小路,仅路上的时间就是一天,更不用说其他。斗门虽然在珠海境内,但是从当时的城区去往斗门,所花费的时间却比到广州还长。
特区要发展,交通须先行。 珠海从1979年建市和1980年设立特区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各届市委、市政府都高度重视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把交通建设作为改善投资环境、带动经济发展的战略任务来抓。
其实,珠海本身具有发展大交通的优势。很多专家都指出,珠海地处西江入海口,拥有延长的海岸线,不仅为实现江海联运打下很好的基础,更具备建设大港口的优越条件。正是看到了自身的这些发展优势,珠海人开始了一步一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交通建设历程。
上个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珠海的交通建设由城区公共交通起步并逐步加速。迎宾大道、九洲大道等城市主干道成形。九洲港从原来的南海油田后勤补给基地,开始成为珠海与香港往来的重要水路客运口岸。珠海大道、珠海大桥的建设让珠海东西地区真正贯通起来;连岛大堤在连接起南水和高栏岛之后,为珠海港高栏港区的建设起步打下基础;珠海机场建成,第一架飞机在珠海上空飞了起来;此外,淇澳大桥、横琴大桥、莲花大桥的建设,让珠海基本实现往来无碍。
新世纪再次掀开珠海交通建设的新一页,全面加快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珠港大道进一步打通珠海港高栏港区向外运输的血脉;江珠高速公路、粤西沿海高速公路增强珠海向广东西部地区辐射的能力;广珠城际快速轨道、广珠铁路、以及港珠澳大桥的即将动工建设,更将珠海推到了珠三角西岸交通枢纽城市的位置。此外,高栏港区两个五万吨集装箱码头的破土动工、中化格力码头的加快建设,更意味着一个全新的珠海港正在崛起,一个全新的珠海向我们走来。
随着交通脉络的贯通和延伸,随着建立起以“双港(空港和海港)”为核心的陆海空立体化综合交通运输网,不仅使珠海形成东、西两翼齐飞的格局,并为珠海下一步不断扩大发展规模和空间打下了良好基础。
一位交通专家指出,虽然25年来,珠海初步完成了交通发展布局,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不足:珠海港主枢纽港的功能还未充分发挥,珠海机场的利用率更是不足;城市的高速公路比例也比较小,对周边城市骨架未全面建立,路网结构有待进一步完善;站场建设滞后;交通投资不足,融资渠道不畅通等等。
针对这些不足,珠海已经全面发力,交通部门提出要在全力建设“五纵、三横、两跨海、十二出口为主”(五纵:京珠高速公路珠海段、105国道、广珠西线高速公路、江珠高速公路、珠港大道。三横:粤西沿海高速公路珠海段、珠海大道、金海路。两跨海:港珠澳大桥、黄茅海大桥)公路网络的同时,还要及时对接起珠三角东西两岸交通网络。
有国际船务公司负责人认为,珠海有机场,将来会有轨道交通,有高速公路,港珠澳大桥,还有高栏港优质良港的海运,不少投资者都十分看好珠海未来的发展。珠海从长远来看,前景肯定很好。香港和记黄埔如此看好珠海港,在投资建设两个5万吨级集装箱码头的同时,还签署了‘4个10万吨级集装箱码头泊位合作建设备忘录’,由此就可以看出,珠海港的发展潜力是非常大的。
中国交通部公路规划设计院院长周海涛说,不远的将来,火车、快速列车会疾驰在珠海大地上;漫步在情侣路上,我们可以眺望一桥飞架伶仃洋两岸,连起香港、珠海和澳门,交通是珠海加快发展的条件,更是需要好好把握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