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状况及建港条件
曹妃甸是唐山南部近海的一个小岛,滩涂广漠且与陆地相连,低潮面积达30平方公里,零米水深线面积达150平方公里,为临港工业和城市的开发建设提供了足够的土地。曹妃甸水深岸陡,不冻不淤, 由岸边向前延伸500米,水深既达25米,前槽深部达36米,是渤海最深点。由曹妃甸向渤海海峡延伸有一条水深达27米的天然水道,直经海峡通黄向黄海, 水道与深槽的天然结合构成了曹妃甸建设大型深水港口得天独厚的优势。这里30米水深岸线长达6公里之多,是渤海唯一不需开挖航道和港池即可建设25~35万吨级大型泊位的天然港址。被誉为“钻石级的港址”,也是国内为数不多的能停靠30万吨级船只的不淤不冻港址。从建港条件分析,其主要优势在于水深和区位。我国目前4大深水港口有3个分布在长江口以南,北方绵长的海岸线上只有一个大连港。曹妃甸正位于大连港和北仑港之间,而长江口以北的其它海岸均缺少可供现代大型和超大型船舶靠岸的条件。
地理位置及交通环境
曹妃甸具有明显的地理优势,它位于唐山市南部沿海,北距唐山市80公里,距北京220公里,西距天津120公里,东距秦皇岛170公里。在曹妃甸后方陆域,有京山、京秦、大秦、通坨四条铁路干线通过,另有唐遵、卑水、滦港地方铁路南北相连;唐港高速公路可与京沈、唐津高速公路连通,形成网络。为港口陆域运输提供了可靠保障。
开发过程及最终通过国家核准
早在1993年首都钢铁总公司为建设“兰宝港”在唐山南部海域曹妃甸一带进行了部分勘测研究工作,拉开了开发渤海湾一带唯一深水岸线资源――曹妃甸的序幕。
唐山市委、市政府,从1996年至2004年历时8年,由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组成专门班子,抽调专职人员,拨出转项经费,全面开展前期工作。交通部水规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等十余家甲级设计勘查科研单位,针对曹妃甸的开发建设完成了30多项工作成果和科研课题,编制了曹妃甸建港可行性研究报告和曹妃甸工业建设总体规划,为建港决策提供了大量科学详实的依据和定性结论。
1998年3月至1999年2月,国家冶金部、铁道部、交通部先后对曹妃甸建设20万吨级矿石码头提出了肯定性的行业审批意见。
2000年6月国家计委委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对曹妃甸矿石码头进行评估,认为中国钢铁工业利用进口矿石是一个长期发展战略;曹妃甸20万吨级进口矿石码头的建设,符合北方地区进口铁矿接卸点合理布局原则;适合船舶大型化、专业化和提高港口质量的需要,建港条件、工艺方案基本可行。
2004年12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包括曹妃甸进口矿石码头和进口原油码头在内的《渤海湾区域沿海港口建设规划》; 2005年2月,国务院同意《关于首钢实施搬迁、结构调整和环境治理的方案》,2月18日,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该方案;2005年3月29日,国家发改委,对唐山港曹妃甸港区矿石专用码头工程项目核准给予了批复。
曹妃甸港区开发的目的及发展规划
由于曹妃甸港区特殊的自然条件,特殊的地理环境,特殊的区位优势,曹妃甸港区的开发建设,将立足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充分发挥腹地既有产业、技术和资源配置等优势,以大码头、大化工、大电能“四大”主导产业为核心,相关产业成组布局,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建设分近、中、远期进行,逐步发展成为以大宗散货、油品化工、集装箱和散杂货运输为主,集仓储、多式联运、保税、商贸、加工的给一体的现代化港口。同时,可为我国三北地区构筑一个最经济、最便捷的路海交通运输体系,参与经济全球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曹妃甸港区的开发建设可以促进京津唐地区生产力布局优化、调整和重组,吸引重化工业向沿海转移。
总体规划曹妃甸港区的开发建设码头泊位75个(不计预留泊位),总吞吐能力4.5亿吨/年,岸线总长22.4公里(其中内港池17.7公里)。
近期(至2010年)主要建设:4个25万吨级矿石码头,6000万吨/年;1个30万吨级原油码头,1900万吨/年;1个10万吨级LNG码头,1000万吨/年;8个5―10万吨级煤炭码头,1亿吨/年;8个4万吨级钢厂专用码头,800万吨/年;2个5―10万吨级通用码头,200万吨/年。
中期(至2020年)主要建设:1个30万吨级原油码头,1900万吨/年;8个5―10万吨级煤炭码头,1亿吨/年;10个2―10万吨级集装箱码头,250万TEU/年;7个0.5―4万吨级化工品码头,1500万吨/年;8个4万吨级杂货码头,800万吨/年。
远期(至2030年)主要建设:10个2―10万吨级集装箱码头,450万TEU/年;2个4万吨级杂货码头,200万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