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2:30,北仑国际集装箱码头,浙江省省长吕祖善在中央控制室轻轻按下按钮,发出指令。在码头四号泊位8号塔吊的操作工人随即将标有“宁波港2004年4000000标箱”大红横幅的集装箱从一辆白色的集装箱卡车上徐徐吊起来,放到早已等候在此的马士基・伊利诺斯号船上。这一集装箱的起运,标志着宁波港今年集装箱吞吐量首次突破400万标准箱大关,同比递增44.5%,实现了历史性跨越,目前排名居中国大陆港口第4位,比去年又前移了一位。
航线不断扩张
今年以来,宁波港大力开拓集装箱新航线,积极引进精品快航和超大型班轮,增强货流和航线的集聚能力,以更好地发挥宁波深水港的资源优势。到现在为止,宁波港已有集装箱航线115条,其中今年新开的航线就有31条,再创历史新高。目前宁波港远洋干线总数为53条,近洋支线33条,内支线16条,内贸线13条,最高月航班数已超过500班。
频繁引进大型班轮
就像马士基・伊利诺斯号船一样,可装载6000标准箱以上的第六代集装箱船已经成了宁波港的常客。随着运输船舶大型化的发展趋势,大小船舶的更替已成为集装箱运力增长的另一种方式,今年以来,宁波港成功吸引了中海、中远等船公司的首批下水8000标准箱超大型船舶挂靠宁波港,投入航线运行,使宁波港步入了国际重要节点港的行列,这也是宁波港成为集装箱远洋干线港的重要标志。
目前,宁波港集装箱航班每周到欧洲达17班、北美达17班,中东达10班,并形成东西向交汇的干线群。今年宁波至澳新线连开3条,又填补了多年的区域空白,全面形成了宁波港至全球各大洲及地区的直达远航。
相关链接
我国启动三大港口群建设
据新华社电未来5年,我国将在沿海经济增长的三极―――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湾区域建设三大港口群,着重发展大型的集约化和专业化码头,为经济增长、对外开放和区域经济腾飞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交通部规划司副司长任建华说,依据国务院刚刚原则通过的港口群建设规划,到2010年这三大港口群的吞吐能力将至少增加一倍多,达到35亿吨,从而构筑三条顺畅的综合运输海上通道。任建华还说,这些港口群的建设侧重集装箱、铁矿石、原油和煤的装卸运输。今年的煤电油运全面紧张,三大港口群的建设将对缓解运输紧张发挥巨大作用。
沿海港口建设这块大蛋糕以其丰厚的商业利润吸引了无数投资者的目光,市场化建设较早的集装箱码头已经进入良性发展阶段。任建华说,在此轮规划中,港口的公共基础性设施由政府投资,经营性设施由港口企业自行筹资,从目前的发展看,各港口的融资渠道畅通,各行业,各类型的资金都在积极投向港口建设。
一位老人见证一部历史
今年74岁的吴德范老人可谓见证了宁波港的建设历程:1974年,镇海码头筹建工作刚刚起步,他就来到这里;1975年到1977年,他到国外援建项目两年后回国,再次来到镇海码头,加入了艰苦创业的第一代建设者的队伍,起重机、运输机等机器的维修、管理甚至操作样样做,眼看着镇海码头在手中一天天变化……直到1986年从机务主任的岗位上退休后的20多年里,也没忘记每年来码头一次,看看亲手建设过的港口的变化,回味当年建设的酸甜苦辣。
吴德范老人告诉记者,当年在镇海建设码头条件很艰苦,周围没有村庄,从招宝山下来就是一片海涂。他们要做的就是把旁边大大小小的山夷为平地,把土填到海里,让泊位尽量向海里延伸,然后建设泊位、安装机器。当年的辛苦都不太记得了,吴德范记得的只有辛苦后的喜悦:1979年,第一条万吨级的货船,满载着铝石矿,从广东运抵镇海码头。作为建设者,他和同事们的心情只有“兴奋”两个字。镇海码头当初只是煤炭专用码头,后来发展成为综合性码头,货船源源不断地从日本、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世界很多地方运来,直至成为洋洋东方大港,“没有当年移山填海的大手笔,就没有今天的宁波港。”吴德范至今为能够成为建设者的一员而自豪。
因为工作的关系,吴德范还见证了北仑港的建设历程。1979年,北仑港一期工程上马,填平了金大山、林大山,“这些山现在在宁波的地图上都看不到了。”当年北仑港从日本引进卸船机的安装试投产,吴德范作为工程技术人员,参与机械的性能检修、安全性测试等工作。随后北仑港二期、三期、四期建设,他都参与、参观过。“可以说,我眼看着宁波港发展起来的,具体数字记不清了,但有一点我必须说,那就是宁波港取得了这么大的发展,我们这些老同志都打心眼里感到欢欣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