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9月,南通海关缉私局的调查人员发现,这个海关今年以来进口了10几宗"钼精矿",这个海关以前从来没有进口过"钼精矿"。在对这些货物进行调查时,调查人员发现了很多疑点。
侦察员:像钼精矿这种大宗散货,应该是用散货的的运输,但是它用集装箱运输,同时它还有铁桶包装,这个就很奇怪,同时它的价格很低,100美元1吨,钼精矿正常的价格是一吨在300美元以上。
由于货物价格明显偏低,调查人员初步怀疑货主可能是假借进口钼精矿,实际进口不用交税的铁桶。于是调查人员追踪这批货物来到了一个加工厂。
见到这些铁桶又破又旧,缉私干警排除了走私铁桶的可能。但桶内装的货物呈蜂窝煤状和铅笔芯状,这引起了调查人员新的疑问。
南通海关缉私分局侦察科科长杨杰锋:从我们直观的感觉,作为一个精矿,应该是粉末装的东西,但在取样后发觉它是规则状的东西。
于是缉私干警开始查阅相关的化工类书籍,并将样品送到国家环保总局。在一本介绍废催化剂的书中,调查人员发现这些货物的外观和废催化剂的外观很相似。此时,国家环保总局的检验报告也出来了,这些货物就是各国都明令禁止进口的废催化剂。南通海关缉私分局决定正式立案侦察,并立刻赶赴上海抓捕主要犯罪嫌疑人龚建昌。
除龚建昌以外,缉私干警还抓获了正好在上海出差的韩国供应商,同时抓获了龚建昌的下家福建的一家化工公司的负责人。至此,整个走私废催化剂的链条被完全摧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