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专家近日表示,从长期来看,中日之间的经贸总量和贸易模式均不会受到太大影响。专家们普遍认为,中国进口在短期内受到的冲击会比较大,进口的减少会在短期内就有所体现;而中国的出口机会则将显现,并将随着日本灾后重建的开始而扩大规模。
进口――短期内受冲击较大
作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日本是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和第四大外来直接投资来源地。从中日贸易结构特点来看,中国从日本进口两类最重要的货品,一是高质量金属,二是汽车零部件和电子产品。而中国对日出口商品主要是两大部分,一是原油、煤炭,二是纺织品。
据彭博社报道,日本这场地震已造成包括丰田、本田在内的多家汽车、半导体电子工厂和炼油厂关闭,部分机场、铁路和地铁暂停运营,所有港口关闭。
中国社科院国际贸易研究室主任宋鸿表示,日本地震对中国进口的影响会更大一些。尤其是对汽车、液晶显示屏等高端零部件的进口。“不过,主要是直接对日进口这部分,因为有一部分进口是通过韩国等市场间接实现的,这部分间接进口不会有很大影响。”
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也认为,此次日本强震对中国产业和外经贸的最大负面冲击将集中表现在进口领域。其中,受影响最大的当数进口日本设备和机电、光学等零附件的企业。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陆志明表示,从局部来看,日本出口中国的产品中40%以上为电子消费类产品,其他规模较大的还有塑料及其制品、汽车零部件等等,中国电子产业和汽车产业可能会因此受到一定的冲击。不过陆志明也表示,日本的主要工业区是东京和大阪,本次地震区域占中日贸易的比重小,可能本次地震影响中日贸易额度不会超过1/10。
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白明表示,中日之间的贸易既有互补贸易,又有产业内贸易。就进口来说,短期内中国受到的冲击可能会比较大。一方面,中国从日本进口的汽车零部件、半导体等电子产品,还有化工产业会在一段时间内受到影响。中国对日本高端零部件的依赖度很高,如果交货延期,企业受到的损失会比较大。另一方面,由于对核辐射的担忧,中国从日本进口食品、农产品会受到影响。
有观点指出,一旦日本对华出口出现问题,预期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其一,价格提升,加大国内生产企业成本压力;其二,中方转向他国进口。对此,陆志明认为,从替代进口的角度来看,由于日本生产的绝大部分商品并非完全不可替代。因而即便个别日本品牌和产品可能销售恶化,但从整体上对中国市场不会产生大的冲击。
出口――将因日本重建而扩大规模
专家表示,日本大地震短期内会影响到中国对日本的出口。不过总体负面影响不大,中国的出口机会则将显现,并将随着日本灾后重建的开始而扩大规模。
香港理工大学会计及金
商务部研究院院长霍建国也表示,长期来看,一年以上的时间,日本的地震对中国出口是促进作用。
“近期下一阶段,农产品出口可能会有一些机会,日本一定会扩大农产品进口。”白明说,地震会加大日本对中国大米、蔬菜、肉食等产品的需求。
香港中文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庄太量表示,地震引发海啸,造成大规模的建筑物和基建设施损毁,需要投放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灾后重建,不少建材和物资需要对外采购,中国这方面的出口会受到正面影响。至于食品出口,他则认为影响会很轻微。
从长期来看,中日之间的贸易模式不会随地震而改变,白明指出,这是因为两国参与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依然没有变。
需求――灾后重建对全球都是机遇
世界银行
随着日本灾后重建的展开,专家认为,无论是从重建所需资金,还是从建材能源等方面,都会创造巨大的需求。由于赈灾使中日两国政治关系有所改善,对促进中日经济合作也有好处,对扩大中国企业对日本的投资也是一个新契机。
“日本对中国产品的需求会很快表现出来,但是初期可能量不会很大,当进入全面重建阶段,这个规模就会增加。”宋鸿估计。
白明分析说,未来日本对战后重建物资的采购需求会很大。虽然日本国内也具有钢材生产能力,但日本主要生产用于汽车的优质钢,在建筑用钢方面竞争力不及中国,此外,地震导致一些企业停产,房屋工厂重建需要大量钢材,面对如此大规模的需求,日本国内的生产能力无法应对。
“中国的确有很多优势”,宋鸿表示,比如说在地理位置上离日本很近,还有中低端产品制造方面的优势等等,这些都会使得中国能够在日本灾后重建中获取商机。不过,专家同时提醒,中国企业也要看到商业风险,因为一些日本企业的支付能力可能已经出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