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综合新闻
加快区域大通关步伐 促进口岸联动发展――关于推进区域通关协作的情况调查
无锡市口岸办       

为进一步加强无锡与周边口岸的合作发展,加速实现长三角区域通关一体化,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以及批准实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纲要》的文件精神,就无锡进一步融入推进长三角区域大通关一体化进行了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无锡开放型经济及口岸发展的现状

无锡市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和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着力提升外经贸服务水平,去年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612.2亿美元,同比增长39.3%;完成到位注册外资33亿美元,同比增长3%;全年口岸货物吞吐量突破1.2亿吨,同比增长15.47%;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07.3万标箱,同比增长32.28%

作为内陆城市的无锡,近年来花大力气做大做强口岸规模。目前,全市已拥有两个一类口岸:江阴港、苏南国际机场;两个二类口岸:下甸桥无锡港、宜兴港;十个海关特殊监管场所:无锡出口加工区、江阴保税物流中心(B型)、新区海关直通式监管点、宜兴海关直通点、铁路南站海关监管点、新区高新物流中心保税仓库、无锡出口加工区出口监管仓库、宜兴旺达保税仓库、宜兴新宁保税仓库、宜兴旺达出口监管仓库。十一五期间,无锡市已经形成“一二类口岸齐全、水陆空铁一体化”的口岸开放新格局。无锡市多层次多功能的口岸体系,极有力地助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

无锡空港功能不断拓展,成为内陆城市做口岸的突破点。自2004年正式开通民航后,无锡机场于2008年被批准为国家一类口岸并正式对外开放。至今,无锡机场已有包括深航、东航2家基地航空公司在内的7家航空公司入驻,航线通达北京、广州、香港、澳门和日本大阪、东京等17个海内外城市和地区。江阴港去年货物吞吐量达到1.1亿多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01.17万标箱,是全国亿吨级内河港口和长江沿线第四个百万标箱的大港;无锡出口加工区综合实力已连续多年名列全国第二。口岸功能的逐步完善,加快了国际金融危机后无锡市开放型经济的恢复性增长。以前无锡市进出口货物八成要去外地通关,而2009年以来本地货物通关率达到40%多。

去年通过验收的无锡铁路南站海关监管点总投资1000万元,由老的零担货场全面改扩建而成,占地8000平方米。这样,本地外贸进出口集装箱就可以进驻口岸监管场所,实现属地报关。目前,无锡市正在推进无锡至上海芦潮港(洋山港)国际集装箱海铁联运班列常态化运行,同时提升无锡至阿拉山口、满洲里国际铁路的货运量,积极开办入境国际集散货的通关业务,争取升格为铁路二类口岸。

水陆空铁立体口岸环境建成后,本埠货物大进大出可走长江口岸,大件的散装物可经下甸桥港、宜兴港至上海港,集装箱可走铁路口岸,IT零部件则直接从无锡空港进出口,或由新区直通点经空陆联运从上海空港直抵海外。

二、无锡开展大通关协作的主要举措

近年来,我们不断加强与周边城市口岸的联系,建立并不断完善区域间口岸联动机制,加强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为无锡企业在周边口岸快速转关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主动对接,深化区域间口岸对接机制

加强与周边口岸部门的业务沟通,建立协调配合机制,实现部门对接;无锡海关与苏州工业园区海关、南京禄口机场海关分别签订了空陆联程联系配合办法,顺利开通与禄口机场的“卡车航班”,增进口岸功能互补;与浦东机场、洋山港等上海口岸联检单位加强沟通,确保无锡上海现有通关物流通道畅通;强化与江阴港口岸单位及相关物流、货代企业的沟通,在通关物流、海关监管、报关查验、检验检疫、保税仓储等方面实现互动合作。无锡检验检疫局与上海外高桥局签署全面深化协作,促进开放型经济和谐发展合作备忘录,积极应对世博安保措施对物流、通关带来的影响;按照“虚拟口岸、直通放行”的要求,无锡检验检疫局与太仓国检局签署了虚拟口岸直通放行模式合作备忘录,帮助企业利用沿江口岸办理出运业务;与张家港检验检疫局进行协调,探索建立“口岸局查验、检疫处理和施封,内地局实施品质检验和防疫后续监管,货物从口岸直接运入企业定点冷库”的工作新模式;与苏州国检局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创新实施了空港虚拟口岸直通放行模式。

2、提升功能,完善区域联动通关物流模式

实施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积极探索区域性虚拟集中审单作业模式,规范和简化转关运输监管操作流程,与周边口岸密切合作,实行口岸联动,实施属地申报,口岸验放作业模式,实现了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无锡海关先后开通了与上海浦东机场、昆明机场的空陆、空空联程中转业务。加强推进加工贸易联网监管模式,众多符合条件的进出口企业成为加工贸易联网监管企业,海关电子化核查和企业电子化通关能力逐步提高;积极开展多式联运业务,实现了境外货物到无锡的直航,多家企业采用空陆、海陆、陆陆联程通关模式办理进出口货物通关。无锡国检局推进“畅通行动”,提速增效。

三、加速实现长三角区域通关一体化的建议

近年来,长三角区域通关一体化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我们也要看到部分口岸基于地方利益,仍然存在各自为政、区域分割的现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阻碍了区域通关一体化前进的步伐。为了消除上述现象,提出以下三点建议供参考。

1、加强组织领导,深化协调机制。长三角区域应当设立大通关协作统一的领导机构,不断深化和完善协调沟通机制,建立以地方政府为主导,海关、国检等联检部门密切配合,特殊监管区域经营管理单位全面参与的口岸协作领导小组,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政策信息互通互报制度、业务协调联席会议制度和联合走访现场办公制度,加强定期沟通、考察学习和座谈交流,根据企业需要对“属地申报、口岸验放”等区域联动模式不断进行优化完善,进一步简化业务程序,提高通关效率,为长三角区域广大进出口企业及时有效解决发展遇到的困难和难题。

2、加快电子口岸建设,促进信息互通。建立长三角地区统一的电子数据信息平台,运用物联网和互联网技术最大限度地实现口岸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信息互通,为企业发展提供服务,为口岸发展提供平台,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加强港口信息化建设,提高港口管理水平,加快建立起电子数据交换系统,实现与港口、海关、外代、货主等单位的信息相通,提高信息交换速度、运行效率和货物通关速度,完善港口物流系统。逐步实现各口岸检验单位和电子口岸、地方相关政务平台的联网运作,促进各类口岸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提高区域通关一体化的成效。

3、政府加大投入和协调力度。随着航空口岸市场的实际需求的增强,我们要加快苏南国际机场的二期工程建设和开通国际航线的步伐,这些都需要两级政府的大力财政支持和同军方的协调力度,尤其是高层次的沟通对话,有利于推进航空口岸的扩大开放工作。另外,政府要帮助联检单位建立电子闸口,以便加快通关放行速度。如:目前无锡新区直通点、加工区场站放行都是通过纸质单证盖章、人工流转的方式进行,时间长、效率低,难以适应新型物流快进快出的需求。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在综保区建设、海关综合监管中心建设过程中,设立虚拟放行通道,采用电子场站放行系统对货物进行电子放行,有效提高货物通关放行速度,为企业提供便利。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Copyright © 2007-2025 CAOP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口岸协会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20113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