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综合新闻
浅析《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在植物检疫工作中的意义
国家质量检验检疫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和国际贸易的频繁,外来有害生物入侵越来越严重。近年来,微甘菊、一枝黄花、红火蚁等外来有害生物对我国农林业生产安全、生态环境以及人民身体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并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为了全面有效地保护我国农林业、生态环境和人民身体健康,参照国际惯例,结合国际疫情发展的新特点,农业部与国家质检总局共同制定了《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以下简称新名录),并于2007年5月28日起执行,这对植物检疫工作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新名录为防止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筑起了铜墙铁壁
    据农业部门统计,20世纪70年代,我国仅发现1种外来检疫性有害生物,80年代发现两种,90年代发现8种,而进入本世纪以来,平均每隔几年就有10种外来有害生物进入我国。我国口岸部门截获植物疫情也呈大幅增长趋势,由20世纪末的年截获不足1万批次,猛增至2006年14.3万次。另一份数据显示,目前入侵我国的外来生物已达400余种,对我国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为1198.76亿元人民币,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6%。近10年来,新入侵的外来有害生物至少有20余种,平均每年递增1至2种。我国正成为遭受外来生物入侵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几乎所有类型生态系统都受到了外来有害生物的危害。1992年7月25日我国发布的旧名录中仅有84种有害生物,远远不能适应现时植物检疫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正是在这种情形下,新名录应势而出,将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增加为435种,丰富了植物检疫工作内容,为防止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垒砌了一道难于逾越的铜墙铁壁。

    新名录提高了植物检疫工作的有效性
    与旧名录相比,新名录对我国植物检疫工作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科学性。采纳了国际标准,新名录对所覆盖的有害生物均进行了有害生物风险评估;为确保新修订名录的科学性、系统性、准确性及透明度,国家质检总局多次组织检验检疫、农业、林业系统及农林院校、科研院所专家对该名录进行评议审核,在中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风险分析委员会上专题审议,并根据透明度原则向WTO通报征求意见。
    二是完整性。增加了有害生物的覆盖面,由原来的84种(属)危险性病、虫、杂草修订为435种(属)检疫性有害生物,不再分一、二类;大幅增加针对粮食作物、油料作物、水果等重点进口产品的检疫性有害生物数量,同时根据近年进出口新形势和我国农业发展的新特点,增加了花卉、牧草、原木和木质包装、纤维作物上有害生物的种类。并且,新名录将实施动态调整,国家质检总局将协同有关部门根据国内外疫情变化和各口岸疫情截获情况,在有害生物风险分析基础上,对新名录及时进行修订调整。
    三是针对性。新目录增加与我国贸易往来频繁国家和地区如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欧盟、南美等国家和地区重要有害生物,提高了对我国农业生产和生态安全的保护面。如针对美国的检疫性有害生物由76种增加到286种,针对欧盟的检疫性有害生物由57种增加到201种,针对加拿大的检疫性有害生物由40种增加到165种,针对澳大利亚的检疫性有害生物由47种增加到142种。

    新名录进一步彰显口岸植物检疫工作的重要性
    新名录赋予了植物检疫工作更加丰富的内涵。以水果中的香蕉为例,与旧名录相比较,新名录在针对香蕉这一特定水果,需检疫的有害生物就增加了十几种,更加详细地收录了有关方面的有害昆虫、线虫、软体动物及病原真菌、细菌和病毒;另外,通过对大量资料的研究发现,新名录中收录了大量国内极少报道甚至国际上都很少报道的在我国尚未发现的有害生物。这有助于检验检疫部门阻截一些原本无法确定是否对我国生态环境有破坏作用的有害生物,有利于指导口岸一线现场查验执法,提高检验检疫工作质量。

    新名录对植物检疫工作提出了新挑战
    在新名录中,需检疫的对象数量大幅度增加,对于在口岸一线的检疫工作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以文锦渡检验检疫局进境植物产品为例,经文锦渡口岸进境的植物产品种类较多,数量较大,主要包括各类水果、豆类、原木、锯材、繁殖材料以及木质包装等产品。与旧名录比,新名录针对这几类进境产品可能携带的有害生物种类大幅度增加。据初步统计,可通过进口水果传播的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就已超过了旧名录中有害生物的总量,这大大提高了检疫查验的难度。此外,新名录中检疫性有害生物数量的增加也提高了工作强度,以文锦渡局进口原木为例,以往查验一车原木大概需要10分钟,现在按照新名录的要求,需要检疫的病虫成倍增加,由于传播途径和生物特性各不相同,查验时间也随之增加。
    新《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的实施,符合我国对外贸易持续高速发展的实际形势。它不仅是一个完善植物检验检疫法规、提高执法水平的机遇,同时,它也是对当前口岸检疫工作的一种挑战。随着新名录在工作中的应用,需要不断查找工作中的缺陷,探索行之有效的现场查验模式。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Copyright © 2007-2025 CAOP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口岸协会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20113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