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综合新闻
满洲里口岸大通关基本情况和主要做法
海关总署       

    满洲里口岸简介

    满洲里口岸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西部,处于中俄蒙三角地带,北接俄罗斯,西邻蒙古国,是第一欧亚大陆桥的交通要冲,是我国通往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和欧洲各国重要的国际大通道,也是我国最大的边境陆路口岸。口岸货运量始终雄居全国同类口岸之首,2005年进出口货物达到1752万吨,出入境人员181万人次。

    满洲里铁路口岸于1901年开通。是我国规模最大、通过能力最高的铁路口岸。现有宽准轨到发编组线51条,其中宽轨24条,准轨27条;口岸站换装线、专用线等线路90余条;宽轨列车会让站一个。换装场地20余个,其中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大型或专业换装仓储基地9个。1999年―2005年,铁道部先后投资6亿元对满洲里铁路口岸进行应急改造和扩容扩能改造工程,增加、改造了多条线路,新建了集装箱、原油等专业换装场,使铁路口岸的接运、换装能力大幅度提高。宽轨站存车能力达到2020车,准轨1712车。年综合换运能力达2000万吨以上。2005年,进出口货运量达到1688万吨。

    为解决日益增长的进出口货物与通过能力不足的矛盾,总投资18亿元的滨洲铁路海满段复线和铁路口岸二期扩能工程已经于5月份开工建设,预计2008年竣工投入使用。

    铁路口岸查验手段先进,通关作业信息化程度高。配有钴60火车自动检查系统,列车电子监控系统,放射性检测仪等现代化设备设施。建立了覆盖各监管场区的网络系统,实现了进出口货物远程监控和查验信息的同步传输。各货代报关企业与海关、检验检疫局、铁路车站实现了微机联网。海关与铁路车站实现了舱单的网络传输。满洲里铁路车站与俄后贝加尔车站间实现了电子数据交换。配备了多种性能先进的现代化换装设备,能够满足各种进出口货物的换装仓储需求。

    铁路口岸软环境优良,能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 2002年起用了新的联检大楼,进一步改进完善了“一条龙”办公程序。在此基础上,口岸各部门积极改进作业流程,创新管理办法,采取“径放”、集中报关、预报关、联合查验、一机双屏、出入境列车电子监控等措施,通关效率和服务质量显著提高。吸引了大批客商来满经营。

    2002年,满洲里铁路口岸被国务院确定为重点建设和优先发展的两个铁路口岸之一。近年来,满洲里铁路口岸已经发展成为能力大、功能全、效率高、服务优的国内一流铁路口岸。

    满洲里铁路口岸进口货物主要品类有木材、原油、化工、纸类、化肥、铁矿砂、合成橡胶等。货物流向全国29个省、市、区。出口货物以轻工产品、机电产品、矿产品、石油焦、食品、建材等为主。

    满洲里国际公路口岸于1998年投入使用。是我国规模较大的边境公路口岸,口岸封闭区面积64万平方米。其中货检区34万平方米,目前建成使用一进两出3条货检通道,并将其中一条出境通道作为菜果出口专用通道。年通过能力为200万吨。旅检区30万平方米,建成使用16条通道(客车通道两进两出,人员6进6出)。年通过能力200万人次。2005年,出入境车辆26.3万辆次,居全国陆路口岸第3位。出入境人数达170万人次,居全国陆路口岸第8位。口岸主体建筑有货检大楼、旅检大楼、部队兵营、会晤站,以及相配套的公路口岸交易市场、海关监管区等。口岸封闭区集通关、查验、仓储运输、生活服务于一体,可一次性完成报检报关、税费征缴业务。

    2004年,满洲里市政府对公路口岸进行了大规模的改扩建,口岸功能日趋完善。进行了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口岸环境整洁美观。公路口岸正在发展成为花园式国际口岸,成为中俄边境上一个亮丽的口岸旅游风景区。正在进行的公路口岸二期续建工程竣工后,货运能力将达到350万吨。

    公路口岸进口货物以废钢和木材为主,占进口总量的90%以上;出口货物主要是蔬菜水果,占出口总量的85%以上,其次为机电产品。2005年,满洲里口岸“农产品出口绿色通道” 得到进一步完善,极大地推动了出口增长,菜果出口达22万吨,贸易额4000万美元。

    自1992年满洲里市被国务院批准确定为国家首批进一步沿边开放城市至2005年,满洲里口岸进出口货物累计9203万吨,出入境人员1307万人次,上缴关税、代征税约200亿元人民币,始终承担了中俄贸易60%以上的陆路运输任务。

    7月4日,满洲里西郊机场在2005年临时开放的基础上,再次对外临时开放。开通了满洲里――俄罗斯伊尔库兹克、满洲里――赤塔的国际航线,每周对飞4班,目前运行良好。

    满洲里口岸大通关工作的基本情况和主要做法

    一、大通关成效显著

    满洲里口岸自2001年推行大通关工作制度以来,口岸各部门形成了共识,整合了资源,提高了效率,优化了服务。“大通关”工作步入了经常化、系统化和规范化的轨道。满洲里口岸便捷高效的大通关模式日趋完善,口岸环境得到全面优化,大通关成效显著。铁路口岸达到了日接俄重车17列,1200车的历史最高纪录。俄重车在满洲里铁路口岸的停留时间由原来的3.3天缩短为现在的1.5天。占进口货物70%以上的原木、原油每批运单周转时间由原来的19小时缩短到现在的8小时。边检检查一列货车由过去的40分钟减少到现在的10―15分钟。公路口岸果菜出口办理海关手续由过去的5小时缩短到现在的45分钟,通关速度提高5.7倍。口岸进出口货运量和出入境人数显著增长。2005年,满洲里口岸进出口货运量达1752万吨,比2004年增长了24.7%,为2000年的近3倍,五年年均增长24.3%;出入境人员达181万人次,比2004年增长了10.1%,为2000年的1.83倍,五年年均增长12.8%。

    二、主要做法

    (一)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加强组织领导工作

    1.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满洲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口岸“大通关”工作,将其列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并将其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常抓不懈。成立了由市委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满洲里大通关工作领导小组,在口岸办设立了办公室。不定期召开大通关工作会议,理清工作思路,研究解决实际问题,部署安排口岸工作,有效推动了口岸“大通关”工作的深入开展。

    2.努力营造氛围,各方形成高度共识。通过举办大通关工作研讨会、加强学习宣传、不断的协调磨合,使“大通关”在满洲里口岸形成了气候和氛围,口岸各部门逐步形成了高度共识,并自觉为大通关出力献策。

    3.注入奖惩机制,促进大通关工作开展。满洲里口岸连续多年举办了口岸疏运表彰奖励大会,对口岸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同时对管理和科技创新项目给予重奖,鼓舞了士气,促进了创新,提高了效率。通过社会监督、民主测评活动,促进了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经过几年的运作,评比方法、结果运用逐步规范、系统、科学。起到了督促、监督、制约和激励的作用。

    (二)加大协调力度,增进各部门的协作互助关系

    1.积极引领大通关潮流。一是不断接受新观念,拓展新视野,探索新途径,总结新经验,提出新观点。虚心学习其他口岸先进经验,坚持宏观定位,把握形势,深入调研,理性分析,充分研讨,总结提升,以创新的思维,务实的态度确定目标、提出思路、采取措施,引导、推进满洲里口岸大通关工作不断深入。二是分阶段、有步骤地采取措施。2001年,我们提出了改革通关管理制度,加大科技和管理创新力度,简化手续,减少环节,清理口岸收费等观点和思路,并逐步落实,提高了口岸通关效率,优化了口岸环境;2002年,我们提出了建设满洲里口岸公共信息平台、推进满洲里口岸电子大通关建设的设想,并聘请专业部门编制了实施方案。在此基础上,满洲里海关牵头进行了满洲里电子口岸建设,目前正在稳步推进;2003――2004年,我们提出了辟建大宗进出口货物“绿色通道”的思路,全力支持海关推行径放、集中申报等便捷通关措施,口岸通关效率大幅度提高;2005年,我们提出了“推行顺势监管,实现无阻断物流”的思路,主要内容是执法部门主动在物流换装作业等需要正常停留的地点、时间进行查验工作。三是通过多种渠道,确保思路的科学、实际、超前。通过召开研讨会、走访调研、交流沟通等多种方式发现问题,寻找灵感,集思广益,完善方案;四是采取综合措施,确保工作任务的落实。加强协调沟通,使口岸各部门逐步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广泛宣传,使大通关意识深入人心,成为每个干部职工自觉的行为;树立良好形象,增强号召力、协调力、凝聚力,为引领潮流,推进工作创造了条件。

    2.加大协调力度。充分发挥大通关领导小组办公室和自身协调管理职能,通过各种层面的协调例会,经常与联检联运部门沟通情况,研究工作。坚持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的原则,及时召开临时专题协调会议,有效协调解决问题。积极协调联检联运部门,互相理解,密切配合。解决了“径放”放货物后续管理、原木熏蒸、铁路信息查询、原木检尺单传递、板材监管、化肥扦样、化肥换装、原油检验等问题。使多种便捷通关措施得以顺利实施。2005年召开各类协调会议60余次,进一步加强了口岸各部门间协作互助关系,增进了口岸各部门间以及口岸管理部门与货代、经贸、旅游企业的沟通,确保了口岸畅通高效。

    (三)开展对俄协调,促进口岸双向提速

    由于陆路口岸的特殊性,口岸通关效率的提高是双向、互动的。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及口岸各部门利用各种协调机制,积极协调俄方创新管理办法,提高工作效率。

    1.利用高层会晤机制,解决口岸问题。我们抓住中俄边境口岸联合考察组考察满洲里口岸的机会,积极反映有关问题。俄后贝加尔公路口岸改扩建工程等问题已经写入《中俄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运输合作分委会口岸工作组两国边境口岸联合考察纪要》,俄方承诺将于2006年开工建设。

    2.建立中俄地方间协调机制。2003年以来,中俄满洲里―赤塔区域协调联络工作组召开了10次会议,双边就提高口岸工作效率、扩大铁路运输能力、公路口岸24小时通关、开行国际旅游列车、加强区域经济合作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探讨,很多制约口岸发展的瓶颈问题得以解决。

    3.建立双边多方协调机制。通过口岸各部门与俄对口部门的协调机制,经常性地与俄方进行协调沟通,取得了良好效果。如铁路车站与俄方常年坚持站长每日通话和每月会晤制度,及时沟通,密切联系,协调解决问题;国检局与俄检疫部门达成一致,对满洲里国检局出证的出口菜果给予免检待遇,促进了满洲里口岸菜果出口;边检每年与俄方会晤百余次,随时解决口岸通关问题。通过各种形式的沟通和协调,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俄方的观念,双方达成了双向扩能、提速,共同发展的共识。

    (四)推进通关制度改革,提高通关效率

    几年来,口岸各部门不断加大科技和管理创新力度,提高通关效率。对大部分进口货物给予径放、预报关、集中申报等优惠政策,同时对原油实行F通道放行,极大地提高了通关效率;试行网上支付税费,便利了企业,加快了通关速度,降低了贸易成本和行政成本;对出口货物实行预报关,解决了以前因海关查验等原因造成的铁路部门列车编组后的甩车问题;铁路口岸起用进口原油一份运单对应多车的运输模式,简化了手续,提高了进口原油的通关换运效率;对进口落地加工原木给予免熏蒸政策,促进了加工业的发展;公路口岸并联式便捷通关模式正式启动,实现了实物流和单证流分离,变串联为并联,减少了货车在口岸周转时间,提高了口岸运行效率;边检与海关实现了“一机两屏”,加快了查验速度;构建、完善了菜果出口绿色通道、汽车出口绿色通道,使满洲里口岸成为对俄出口菜果、汽车的重要口岸。2005年,出口菜果22万吨,汽车7751辆;各部门加大科技投入,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在人员不增加,口岸运量连年增长的情况下,保证了各项工作的顺利、高效开展。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大通关奠定坚实的基础

    随着我国、我区对外开放形势的发展,口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问题日益突,口岸规划建设任务艰巨而紧迫。为此,满洲里口岸加大了规划建设力度。贯穿以人为本、方便进出、节约资源、注重环保的理念,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高质量施工、高效能管理的要求,认真做好口岸的规划建设,努力创造人乐其行、物畅其流的口岸环境。

    1.超前做好口岸规划。几年来,满洲里口岸委与多个知名规划设计单位合作,编制了《满洲里口岸物流规划研究》、《满洲里公路口岸控制性详细规划》、《满洲里公路口岸货运区详细规划》、《满洲里口岸电子大通关建设项目全面解决方案》、《满洲里口岸发展“十一五”规划》等规划。为满洲里口岸建设提供了前瞻性、全局性、可操作性的依据。自筹资金40余万元修建了公路口岸规划展示厅,设置了沙盘,得到了各级领导和中外来宾的赞扬。同时,协助满洲里海关制定了《满洲里电子口岸平台建设总体规划方案》和实施方案。铁道部第三勘察设计院编制了《满洲里口岸站扩能改造工程初步设计》。2004年,铁道部根据形势发展提出了新的运量预测,到2010年,满洲里口岸站货运量将达到3000万吨。目前,铁路有关部门正在根据要求编制新的扩能改造规划设计。

    2.加强口岸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十五”期间,国家和地方共投资9.2亿元对铁路口岸进行改扩建。宽轨站存车能力达到2020车,准轨1712车。年换运能力达2000余万吨。同时,滨洲铁路海满段复线和铁路口岸再扩能工程已经开工建设。二是“十五”期间,国家和地方共投资1.2亿元用于扩建和完善公路口岸基础设施。形成了客检区与货检区分开的口岸新格局。相继起用了海关监管区、客车候检区。安装了世界一流的备用发电机组。301国道延伸至口岸货检区工程正在施工,口岸场区道路和外部通道状况将进一步改善。口岸场区二期续建工程正在进行。公路口岸功能日趋完善,通过能力和通关效率明显提高,达到了日进出境车辆1100辆,出入境人员7100人的历史最高纪录。三是各联检部门加大了科技投入。海关投资6000余万元建立了钴―60自动检查系统,投资1000余万元建立了覆盖各监管场区的网络系统,实现了进出口货物远程监控和查验信息的同步传输。检验检疫局投资数百万元安装了放射性监测仪和负压隔离室。边防检查站与海关钴―60检查系统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建立了电子监控系统、红外线监控系统。实现了联检联运部门之间以及与各货代报关企业间的微机联网。口岸通过能力、通关效率和换运速度大幅度提高。四是俄罗斯方面正在建设后贝加尔――卡雷姆斯卡亚区间350公里复线铁路,并进行电气化改造。2007年开始投资6亿卢布对俄后贝加尔公路口岸进行对等改扩建,共同提高通过能力。

    3.营造优美口岸环境。为树立良好口岸形象,我们对公路口岸进行了大规模的绿化、美化、亮化。经过几年努力,公路口岸旅检场区已经成为满洲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几年来,累计投入绿化资金300余万元。共完成绿化面积8万多平方米,口岸场区绿化覆盖率达40%。采用多种新型光源,对公路口岸进行整体亮化。不仅保证了亮化效果,而且保证了24小时通关的照明。投资200万元的满洲里公路口岸彩虹灯桥成为满洲里口岸又一个标志性建筑。

    (六)做好信息调研工作,增强工作的前瞻性和实效性

    信息工作对做好上下左右的沟通、反映情况和问题、促进大通关工作顺利开展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口岸各部门培养了素质较高、肯于奉献的信息员队伍,为工作开展打下了基础;口岸办建立了机关和口岸现场的网络传输信息制度,保证了信息的及时报送;通过现场、网络、交流等多种渠道广泛搜集信息,拓宽了信息渠道;加强了与上级领导机关、口岸各有关单位和兄弟口岸的信息交流,充分发挥信息的作用;定期向国家上报满洲里“大通关”工作情况,反映情况,争取支持;开通了满洲里口岸网站,辟建了又一个外宣窗口。每年编发《满洲里口岸》、《口岸情况》、《口岸情况参考》、《口岸运量专报》等近200期。

    围绕大通关工作和运量的变化做好调研,对一些倾向性的现象和问题进行深入调研、科学分析。对进口木材加工业的发展前景、国家政策对口岸的影响、影响原油进口量的因素、陆海联运货源状况、铁路口岸换装能力、净化公路口岸通关环境、辟建航空口岸、一站式电子通关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每年都能形成近10篇调研文章,为领导决策提供了详实的资料,进一步增强了工作的前导性和针对性。

    (七)加强软环境建设,增强口岸吸引力

    1.税费环境明显优化。“十五”期间,满洲里口岸开展了大规模的口岸税费环境治理活动。共取消和降低口岸收费64大项、111小项,145个收费标准。2003年检验检疫局所有收费标准全面降低1/3。开展了经常性的收费回头看活动,实行口岸收费增加听证制度,避免了反弹。营造了政策洼地,增强了吸引力。

    2.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以软环境和机关作风建设、社会监督民主测评等活动为载体,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加强职工教育,造就了一支朝气蓬勃、廉洁自律、敬业文明、团结和谐的口岸外事职工队伍。服务质量和水平显著提高。创造了沿边口岸中最具吸引力的口岸人文环境。

    (八)推进各专项工作,优化对外开放环境

    1.西郊机场临时对外开放。经国家有关部委批准,满洲里西郊机场2005、2006年两度临时对外开放。口岸办组织各联检部门多次观摩学习、实地演练,协调各部门采取快速查验措施,确保了飞机正常进出港。西郊机场的临时开放,实现了满洲里口岸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跨越。

    2.24小时通关得以实施。通过两年的多次公关争取,多方的磨合运作,资源整合,公路口岸于2006年1月1日正式实行24小时通关制度,实现了满洲里口岸通关制度的历史性跨越。

    3.电子口岸建设进展顺利。满洲里口岸“一站式”电子口岸建设的目的是整合信息资源,提高通关效率,实现阳光办公。满洲里市政府与海关总署签订了合作备忘录,成立了电子口岸建设领导小组,在口岸办设立了办公室。积极争取自治区下拨专项资金。口岸各部门积极配合、大力支持电子口岸建设,完善了电子口岸实施方案。按照此方案,海关与中国电子口岸合作开发完成了满洲里电子口岸一期工程――门户网站和集中申报系统建设,并于2005年11月在铁路口岸投入运营,实现了满洲里口岸通关模式的历史性跨越。

    4.陆海联运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满洲里市政府和大连市政府就开展陆海联运工作达成了高度共识,共同向有关部门报送了《关于申请开行满洲里――大连集装箱班列的函》。通过口岸办与大连港及有关单位的密切合作,经过近1年多,10余回合的市场调研、项目推介、公关协调,组织运作,2006年7月,满洲里――大连集装箱货运班列终于投入运营,实现了满洲里口岸物流体系的历史性跨越。

    三、认识和体会

    1.贯穿“以人为本、方便进出”的理念,是推进口岸大通关的坚实基础。

    2.依靠科技创新,加大科技投入是提高口岸通关效率的主要措施。

    3.口岸各部门达成高度共识,良性互动是开展口岸大通关工作的必要保障。

    4.加强协调,牵动对方,是实现陆路口岸双向提速的重要条件。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Copyright © 2007-2025 CAOP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口岸协会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20113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