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针对长江江苏段寒潮大风期间水上交通事故多发,根据事故的特点及原因,笔者从建立应急机制出发,提出了相关预防预控措施,以期减少大风期间事故的发生。
【关键词】寒潮大风 海事监管
一、事故举例
二、寒潮大风天气事故特点:
1、乡镇船舶发生事故比例大。从历年冬季受寒潮大风影响发生的事故来看,事故船舶主要集中在乡镇、个体船舶。
2、长江江苏段事故比例大。寒潮大风期间,长江江苏段由于江面开阔,同时受潮汐作用,大风对航行、停泊船舶的影响要明显大于其他航段,因寒潮大风而引发的各类水上交通事故也要明显多于其它航段。
3、渔船事故多发。冬、春两季为长江江苏段捕螃蟹、鳗鱼、刀鱼的季节,鱼汛高峰期容易发生渔船风灾事故。
三、事故原因:
1、寒潮大风发生比较突然,短时间风力增强很快,难以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由于寒潮大风的突发性,天气预报部门无法准确预报大风的确切时间及当时的实际风力,不易引起船舶的重视,也很少有船舶提前采取预防措施,而且大风来临时短时风力增强极快,一般风力都会在6级以上,短时阵风可达7~8级,导致船舶无法在短时间内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范。
2、渔船、乡镇船舶船型小、抗风能力差。渔船、乡镇船舶大都船型偏小,很大一部分船舶长度不足
3、渔船、乡镇船舶技术状况差、通信安全设备不足。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大部分渔船、乡镇船舶的技术状况存在很大缺陷,甚至连必要的救生设备都不配备或配备不足,一旦发生事故,无法进行有效自救,从而酿成恶性事故;而且该类船舶一般都不配备高频,形成险情时只能通过移动电话进行呼救,而这种呼救往往不是最有效的,从而延误了他方的施救时间,也增加了遇险船舶的危险系数。
4、渔船、乡镇船舶船船员安全意识差,为节省燃油放弃回港避风。由于渔船、乡镇船舶大多为夫妻船,驾引人员文化水平低下,且未经过专业培训,无论是船舶的驾引技术,还是安全意识,都存在严重不足,不能对寒潮大风期间未来航程中的风险作出充分估计,此类船舶的航行本身就是一种安全隐患。同样,由于受经济利益的趋势,很多渔船、乡镇船舶在明知有寒潮大风的情况下,仍然会冒险航行、更不会放弃航行计划回港避风,这种情形更易引发恶性事故。
四、存在薄弱环节:
1、渔船通信单一,抗风等级低。渔船基本上都不配备高频,遇险时缺少有效的呼救手段;同时渔船受船舶尺度的约束,抗风等级一般都比较低。
2、乡镇船舶数量大。随着航运业的稳步发展,船舶逐步趋于大型化,但乡镇小型船舶的数量仍在大幅增长,寒潮大风期间的安全隐患也仍会长期存在。
3、长江江苏段客汽渡、危险品码头、船舶流量大。由于长江江苏段船舶流量巨大,寒潮大风期间发生水上交通事故的几率也大,而且长江江苏段客汽渡渡线众多、危险品码头林立,容易造成恶性事故。
4、水上应急反应力量薄弱,海巡艇抗风能力不高。由于当前水上搜救力量存在不足,降低了遇险船舶的获救机会;同样由于海巡艇船舶尺度较小,抗风能力也不高,大大降低了海巡艇大风期间的出航、搜救能力。
五、海事监管
针对寒潮大风期间的事故特点及相关事故原因,海事部门应加强监督,积极做好预防预控工作,笔者认为应建立以下管理机制,并有效地贯彻实施,从而减少事故的发生。
1、建立安全检查机制。一是做好日常安全检查,在对小型船舶安全检查时,要重点检查船舶的救生、通信设备,保证其处于随时可用状态;二是要做好大风到达前的现场宣传检查:着重做好对重点工程施工水域、锚地等巡航检查,同时要对一条龙船队、长航驳船、乡镇船舶、渔船等做好宣传教育,必要时要求上述船舶至安全水域、地点进行避风。
2、建立预防预控机制。做好信息搜集工作,在收得相关寒潮大风信息的同时,与当地气象部门取得联系,获得本地的预计风力,并及时将信息传递和发布,使过往与停泊船舶及早获得大风信息,早落实避风措施。
3、建立联动应急机制。一是建立单位之间的联动:直属局处间的联动,海事部门与船检部门之间、地方政府、气象部门、地方海事局、水利船闸之间的联动,以及与渔政之间的联动;二是做好动态管理与静态管理的联动:现场执法与船舶签证、进出口查验等的联动;三是加强现场管理与VTS值班之间的联动。
4、建立避风应急机制。根据辖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寒潮大风期间的应急预案,落实各项应急准备,保证大风来临前过往、停泊船舶能够及早至安全水域、地点停泊避风,同时在大风期间要求海巡艇及拖轮做好成分准备,一旦有船遇险,应能及时赶赴遇险地点进行搜救。
5、建立搜救值班机制。尤其在寒潮大风期间,应严格领导带班制度、VTS值班、应急队伍待命制度等,从认识上加大重视程度,保证一支拉得出、打得响随时可用的应急搜救队伍。
6、建立责任落实机制。有了各项应急制度后,只有在全面贯彻落实的情况下才能充分发挥其功效,所以还应建立检查落实制度、执法考察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确保任何一项措施都能落到实处,关键时候不出纰漏。
7、建立应急演练机制。加强平日的模拟演练工作,模拟在寒潮大风情况下,演练执法人员、海巡艇、应急队伍的具体工作和实际操作方法等,提高应急人员的熟练程度及搜救成功率,做到出则能战、战则能胜。
8、建立总结表彰机制。每年度应对寒潮大风期间的应急工作进行总结,对成功的经验以及一些好的做法,要进一步总结提高,并在下一步工作中继续发扬光大,对工作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应及时整改落实;同时应建立激励机制,对作出成绩的相关单位、部门进行表彰、奖励,充分发挥相关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六、安全管理建议:
考虑到大风对航行、停泊船舶的危害性,笔者认为除制定、落实上述应急机制外,还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内河航行船舶封舱设施的检查。由于内河小型船舶的干舷较低,航行于江阴以下感潮河段时,特别是在江面开阔水域,受大风影响产生的浪容易打上甲板,如果不能保证封仓设施的有效性,必然会使江水进入货舱,进一步降低船舶的干舷,减少船舶的储备浮力,导致水上交通事故的发生。
2、严格控制不符合抗风等级的船舶在长江水域航行。(1)要督促所有船舶在船舶检验时核定船舶的抗风等级;(2)办理船舶签证时应严格执行船舶抗风等级的要求;(3)制定统一的长江干线水域抗风等级标准,对不符合抗风等级要求的船舶不允许在长江干线水域航行;(4)现场监督检查时,要加强宣传,督促抗风等级较小的船舶,尤其是一条龙船舶应及早选择条件较好的水域避风。
3、加强与气象预报部门的联系。目前,越来越多的船舶通过96121询问气象信息情况,但96121气象预报台提供的信息尚未能包含江面风力的情况,建议加强与天气预报部门尤其是96121气象预报台的沟通和联系,要求加强对江面风力的预报,为船舶提供确切的气象信息。
4、增强水上搜救力量。应由当地政府牵头,各相关单位积极参与,加大对水上搜救的投资,配备必要的搜救设备、设施,准备充分的搜救物资,真正建立一支装备精良、技术过硬的应急搜救队伍,充分提高搜救的快速性和有效性。
七、结束语:
寒潮大风对船舶尤其是小型船舶具有很大的危害性,只要我们在大风来前做好预防预控工作,风力增强时采取措施得当,一定能够有效减少事故的发生,降低事故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