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当前中国港口业的新发展
过去一年多时间里,中国港口业依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04年中国大陆的1 430多个港口,共完成货物吞吐量41.7亿吨,同比增长21.3%;完成集装箱吞吐量6 180万标准箱,同比增长26.1%,净增1 280万标准箱。今年前三个季度,港口生产继续保持高位增长,全国主要港口累计完成货物吞吐量28.8亿吨,同比增长18.3%;完成国际集装箱吞吐量5 423.48万标准箱,同比增长23.9%。上海港和深圳港的集装箱吞吐量已先后突破1 000万标准箱,增幅均超过25%。我国港口总量、总体规模和业务完成量均居世界前列。
以SIPG为例,近年来根据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国家战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致力于发展集装箱优势产业,先后投资100多亿元人民币,改建、新建了外高桥一至五期现代化的集装箱码头。到今年10月末,包括洋山一期码头在内,集团已拥有集装箱专用泊位31个,岸线长度8 800米,陆域面积700多万平方米,配置101台集装箱装卸桥吊。目前,集装箱航班密度每月已达1 967班,今年1到9月份,完成货物吞吐量1.99亿吨,同比增长 13%,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 333万标准箱,同比增长26%。
中国港口业新发展的主要动因,一是我国经济正在按照中央政府确定的宏观经济工作目标稳健发展,内在活力较强,国民经济发展中一些行业经济结构得到合理有效调整,保障了国内生产总值取得9.4%的较高增长。二是国际贸易走势依然较强,今年上半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为6 450亿美元, 同比增长23.2%,为港口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三是中央和地方政府对港口业的发展给予高度重视,进一步加大了港口建设力度。今年上半年沿海港口完成投资18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6.7%,重点加快了“环渤海”、 “长三角”、“珠三角”、西南沿海地区港口的煤炭、原油、矿石和集装箱码头以及深水航道的建设;历时三年半,上海洋山深水港区一期工程已经建成。
二、中国港口业发展的新机遇
1、中国经济在未来较长时期内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的态势,为港口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不仅提出了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2020年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和国内生产总值在2005年2万亿美元的基础上再翻一番的战略目标,而且要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可以肯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的港口,它的发展将不仅继续体现在投资规模上,而且资源配置会更加合理,布局将更加科学,功能将更加完善。据中国交通部预测,到2010年全国港口货物吞吐量将突破61亿吨,集装箱吞吐量将达到1.4亿标准箱。
2、中国与全球经济联系的进一步加深,为港口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港口和航运是促进各国经济交往、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将推动各国、各地区经济交往与联系日趋频繁,推动资本、技术、人才、资源、产品等在全球范围内的合理配置和流动,促进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和重新布局。世界贸易的较快增长,为港口和航运业带来了巨大的运输需求;世界范围内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供应与需求产业链的形成,也将促成港口及航运业提供现代化、高水平的物流服务;国际竞争与科技进步,不仅改变了传统的运输方式、运输工具、运输组织和管理理念,随着船舶大型化、专业化、现代化进程加快,国际运输网络日臻完善,现代物流服务被广泛采用,港口作为综合运输的枢纽和现代物流的重要节点,提升功能意味着生存空间的不断扩大。
3、中国政府制定了具体清晰的港口发展战略和规划,为港口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提出,交通运输要合理布局,做好各种运输方式相互衔接,发挥组合效率和整体优势,发展水路运输,形成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国政府已先后制定了《全国沿海港口发展战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渤海湾三个区域沿海港口建设规划》,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中国港口业发展的重点是加快煤炭、石油、矿石、集装箱等大型专业化码头和进出港深水航道的建设;大力推进华南地区形成以香港为国际航运中心的珠江三角洲港口群、华东地区形成以上海为国际航运中心的长江三角洲港口群,北方形成以大连、天津、青岛为主的环渤海湾港口群的建设和发展,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功能完善的沿海港口体系。其中,仅长三角地区2010年前就需新增港口吞吐能力7亿吨以上,包括集装箱码头能力3 000万标准箱、进口铁矿石接卸能力9 000万吨、进口原油接卸能力2 500万吨。《公路水路交通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制定,也为科技兴港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中央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视港口业的发展,在深化港口体制改革的同时,不断完善政策措施,鼓励中外资参与港口投资建设。
4、中国政府致力于口岸环境的改善,为港口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逐步与国际接轨的条件。今年6月,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洋山保税港区,明确洋山保税港区的主要功能是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发展国际中转、配送、采购、转口贸易和出口加工等业务,拓展相关功能;明确洋山保税港区享受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和保税物流园区相关的税收和外汇管理政策,国外货物入港区保税、国内货物入港区退税、港区内企业之间的货物交易不征增值税和消费税、不实行外汇核销制,并进行非贸易购汇试点。为确保上述政策有效实施,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已会同市有关部门研究提出了相关实施推进意见。10月12日,上海海关会同有关部门进行了预验收。最近,海关总署又启动长三角通关一体化改革方案,将上海、南京、杭州、宁波等4个直属海关视为“大通关协作区域”,在跨关区快速通关的基础上,通过建立虚拟的区域数据平台,实施“选择申报,多点放行,统一平台,区域联动”的一体化新模式。目前,上海口岸信息平台已实现了与区域内主要口岸相关部门的联网。继长三角之后,海关总署还计划在珠三角和环渤海湾建立“大通关协作区域”。
三、中国港口业发展面临的新挑战
1、影响全球经济增长的因素趋于复杂。2004年全球经济实现全面强劲增长的同时,开始出现很多影响经济和贸易发展的消极因素:油价持续上升,美国的“双赤字”以及一些国家的房地产泡沫。国家和区域间贸易壁垒和磨擦增多、恐怖活动以及重大灾难事件等对世界经济的持续发展非常不利。联合国权威机构预测,2005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将由2004年的 4%减缓到3.25%;摩根士丹利预测,2005和2006年度世界经济增幅分别为3.6%和4%;受经济增长放缓和一系列不确定因素的影响,预计2005年全球贸易的增长速度将由2004年的9%下降到7.4%―6.5%左右。毫无疑问,全球经济发展进入调整期,贸易增幅下降的趋势,将对航运和港口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2、东西方港口作业能力差异带来的压力增大。近几年来,世界港口的发展承受了航运变化带来的压力,能力增长的背后是巨大的资金投入。这里特别要指出亚洲国家和地区在港口建设和对世界贸易推进方面所作出的贡献,但是,亚洲港口在加快码头建设、大幅提升设备和产能水准的同时,又面对了东西方港口能力发展不平衡的挑战,欧美不少港口受制于审批制度、环保法规和工会等方面的压力无法及时改善设施、更新设备,港口处理能力呈短缺状态。亚洲港口投入的边际效应正面临挑战,一些船公司也在担心:如果船舶在欧美港口无法更有效地卸货,中国等国出口将受影响,中国港口最终也将被拖慢。
3、港口承载的经济社会压力越来越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港口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枢纽地位和在资源流动、产业集聚、经济辐射等方面的能动作用日显重要。中国港口业的发展既要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加快大型集装箱、原油、煤炭、矿石、粮食等专业码头建设;还要有效地整合港口资源,调整港口结构,协调各方关系,促进异地港口企业间的资本流动与合作,形成分工合理、竞争有序、优势互补的港口企业群体;在推进港口国有企业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同时,鼓励包括外资、民资在内的各类资本进入港口行业,更大地激发港口企业的市场活力;港口发展在带动临港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势必会对所在城市带来交通、生活、环境、安全等诸多影响,这些都是港口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四、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加强港航互动,实现合作双赢
经济、贸易、航运、港口的关联互动,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和广泛的共识。经济与贸易的增长带动了航运的发展,世界以及我国贸易85%以上的货物(按吨位计算)依靠海运完成;港口作为航运业的承载基础,在经济、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十分突出,港口业和航运业的互动合作有利于这两大行业的双赢和可持续发展,显得更为重要。SIPG等很多港口集团已经与大型航运公司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同时,为了适应新的需求和发展,中国港口行业将在以下三个方面再作努力。
1、抓住机遇加快港口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沿海港口吞吐量增长迅速,导致一些港口的个别货种压港情况比较严重。因此,加快沿海港口集装箱、矿石、原油、煤炭等大型专业化泊位的建设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港口发展的重要任务。要继续优化港口布局,调整泊位结构,通过新建与改造,重点完善沿海港口集装箱运输系统、大宗散货运输系统。预计到2010年,大型泊位紧张状况将得到总体缓解,对国民经济的制约将得到总体改善;到 2020年,中国港口业总通过能力可以达到65亿吨左右,其中集装箱码头通过能力约2.4亿标准箱,实现能力充分、协调有力、运行高效、服务优质、安全环保的目标。
明天下午,部分会议代表将参观上海洋山深水港区。10月12日,SIPG已经召开通气会,邀请经营上海―欧洲航线的中外班轮公司、船代公司的代表出席,发布了开港信息、试航试靠情况、欧洲航线搬迁时间,介绍负责经营管理洋山一期码头的“上海盛东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的组织结构和业务受理安排情况,听取船公司的意见和建议。在此,我代表SIPG真诚欢迎中外船公司踊跃挂靠、使用洋山深水码头。
2、为船公司和客户提供差异化、个性化服务。港口服务是影响航运产业链和航运公司成本结构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交货人、承运人和收货人无一例外会选择更好的服务。中国港口在依据行业规范提供统一标准的服务以外,根据服务对象个性化的合理需求,在法律、法规和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提供特殊服务。中国港口将继续加强市场调查,了解船公司和客户的需求,积极实施有效措施,并在需求广泛的情况下,使有条件的个性化服务项目逐步上升到共性,不断提升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的服务水平。
3、坚持“科技兴港”,加快技术进步。通过科技创新,突破技术瓶颈,提高装备的现代化水平。当前,有必要重点研究智能港口系统、现代物流管理系统、多式联运系统、离岸深水港建设、万箱级集装箱装卸系统、港口资源与安全环境评价系统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和成套技术。通过科技进步和改进操作模式,提升港口能级,降低运行成本,提高作业效率,健全集疏运网络,使主要港口船舶平均在港停时普遍达到世界先进港口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