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综合新闻
突出“区港联动”的对台特色,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最重要港口
      

2004年初,福建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把福建省的社会经济发展放到台湾海峡区域性的格局中进行构架,充分体现了福建发展中台湾因素的重要性。加强对台经济合作显然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厦门市政府领导在2006年港口工作会议上表示,厦门港将推进港湾资源整合,全力构建包括招商局中银开发区、漳州港后石港区在内的厦门港,全面拉开码头和集疏运体系的建设,开展多式联运、海铁联运拓宽厦门港口经济腹地,进一步提高厦门港的规模和水平,使厦门港成为海峡两岸“三通”首选地和桥头堡。

厦门长期以来在促进两岸经贸合作与和平统一的工作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窗口”与“基地”的作用,在新形势下,寻求对台经贸往来新突破,是厦门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发挥龙头作用的关键所在。把厦门港建设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核心港口是厦门发展港口经济、形成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中心城市的关键所在。2004年8月中旬,国务院正式批准厦门试点“区港联动”,这一重大政策支持,不仅可以推动保税区与港区的资源整合与功能联动,进一步提高厦门对外开放层次与水平,使保税区向自由贸易港区转型迈出实质性一步,而且为厦门继续发挥在对台工作中的独特作用提供了新契机。用好“区港联动”政策,建设有特色的“区港联动”模式,厦门将能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中继续发挥领先作用,进一步创出新的优势,做出更大的贡献。

当前,台湾海峡周边重要港口以台湾的高雄港优势最为明显,它担当了亚太地区重要物流枢纽的角色,而厦门港要实现2010年集装箱吞吐达1000万标箱、货物吞吐1亿吨的目标,必须使厦门港在将来超越高雄港作为东亚重要的货柜枢纽港地位,担当起海峡周边物流枢纽的角色,因此,如何完善港口软硬件建设,如何处理好厦门港与高雄港的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是厦门能否加快港口经济发展,发挥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中心城市作用,提升厦门港国际地位的最为迫切的工作。

一、厦门实施“区港联动”的独特优势分析

(一)厦门肩负对台工作重任,拥有实施“区港联动”的对台区位优势

自2000年台湾岛内政局改变以来,陈水扁当局在“台独”分裂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近一个时期更是加快从“渐进式台独”向“实质台独” 的迈进,两岸关系的发展、祖国和平统一的大业面临着极其严峻的挑战。对此,我们一方面要坚定立场,并积极加快作好军事准备,不让“台独”势力怀有丝毫幻想。另一方面则要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而继续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促进两岸经济共同繁荣应该说仍是目前形势下促进两岸和平统一的最有效途径。不过,值得思考的是,过去20年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已达相当大的规模,为何“以经促政”的效果并不明显?究其原因,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在台湾当局重重限制下两岸经贸关系仅呈“单向性、间接性”的畸形发展,对岛内的直接影响较小。要突破这种格局,使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化,现阶段关键的问题就是要创造条件尽快实现两岸直接“三通”,进而构建类似CEPA的两岸经贸合作机制。而与台湾仅一水之隔的厦门,理应继续承担起发展两岸关系“先行先试”的责任,换言之,进一步密切厦台经济关系是两岸新形势的需要。

在另一方面,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经济特区、保税区的政策优势与吸引力的弱化趋势更加明显,此时厦门实施“区港联动”无疑是增创特区新优势的着力点。但是厦门实施“区港联动”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在全国15个保税区中,厦门是第二批“区港联动”7个试点之一,加上第一批的上海外高桥保税区,目前共有8个保税区在推动“区港联动”。厦门港北有上海、宁波,南有深圳盐田,上海和深圳都在积极争取建设中国大陆第一个自由贸易港,宁波港也在与上海港的竞争与合作中取得了飞速发展,厦门在南北夹击之下,若没有新的举措,难免在航运市场中被边缘化。因此,厦门“区港联动”的发展方向,应发挥区位优势,鲜明地突出对台特色,以区别于其他试点保税区,从而取得相对竞争优势。

(二)加强厦门与高雄的对接,实质推动两岸直接“三通”的进程

1.高雄自由贸易港区的启动给厦门带来机遇与挑战

尽管台湾当局出于政治目的顽固阻挠两岸直接“三通”,但是迫于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压力,迫于台湾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特别是高雄港在国际上地位逐年下降,不得不加快推动自由贸易港区的设置。2003年7月,台湾“立法院” 通过“自由贸易港区设置管理条例”, 在“境内关外”的特殊区域中大幅放宽物流、金流与人流的限制。年底,相关当局审议通过高雄港设置自由贸易港区申请案,目前拥有海空港运输优势的高雄港正在积极准备成为台湾的第一个自由贸易港区。厦门适时实施的“区港联动”,虽然与自由贸易区仍有较大差异,但已是经济开放程度较高的一种形式,可视作自由贸易区的雏形。如果厦门在发展“区港联动”过程中主动对接高雄港,必将大大增加厦门与台湾直接经贸往来的机会,从而有可能实质突破目前两岸直接“三通”的僵局。

在厦高两地经贸往来中,合作与竞争是相伴而生的。高雄港是东亚重要的货柜枢纽港,受制于岛内经济增长速度放慢及产业结构调整,高雄港自身进出口货柜增长有限,转口货柜是其增长的主要动力。但由于两岸不能直接通航,高雄港难以参与到迅速发展的大陆货柜转口市场,从而使其竞争力明显削弱。台湾当局设置高雄港自由贸易港区目的之一就是想摆脱这一困境。厦门推动“区港联动”,进而向自由贸易区转型,将有利于厦门利用祖国大陆经济快速发展的优势,增强厦门国际中转枢纽港的地位,提升厦门对高雄港的竞争力,从而确立厦门在两岸航运中的地位与作用,并进一步将高雄在区域经济中的枢纽港作用逐步转移到厦门港。从这个角度看,厦门建立有特色的“区港联动”模式,不仅关系到厦门自身的发展,更关系到厦门对台历史使命的完成。

2.通过“区港联动”实质推动两岸直接“三通”的进程

厦门市与高雄市已有7年多的“试点直航”历史,两地交流具有相当的基础,并且都希望成为两岸“三通”的首选城市。现在高雄设立自由贸易港区,而厦门实施“区港联动”工程,使双方直接经贸往来的机会大增,实现厦台经贸合作突破的可能性因此加大。厦门要抓住时机,在突破两岸经贸关系方面确实发挥“先行先试”的作用。首先,尽力扩大与强化厦门与高雄试点直航成果。截至2005年12月止,两岸直航营运量累计已达400万标准箱,营运航次累计为7000艘次。厦门启动“区港联动”后,一方面要努力扩大直航营运量,另一方面则要着力突破“高雄港境外航运中心”对货物“不通关不入境”的限制,进一步密切厦高两地的经贸关系。其次,争取率先与高雄实现直航,实质推动两岸直接“三通”的进程。现阶段两岸不能直航,对高雄自由贸易港区的正常运作是极大的挑战与压力,而台湾当局基于政治立场短期内难以全面开放两岸直航。厦门实施“区港联动”,并进一步向自由贸易区转型,有可能争取与高雄双方以“经贸特区”的形式进行两岸定点直接经贸往来,实现两岸“三通”的新突破。

(三)使“区港联动”成为建立两岸“CEPA”的先行实验区

在大陆与香港及澳门先后签订“CEPA”后,中国经济区出现了“三缺一”格局――两岸四地中只剩台湾没有类似的机制。对此,岛内各界高度关注,特别是工商界很希望台湾也能与大陆签署“CEPA”,提高岛内经济的竞争力。但是台湾当局基于政治立场,对于这种香港和澳门与大陆所进行的经济合作模式是采取拒绝态度的。因此,两岸建立类似CEPA的合作机制难以一步到位,需要一个由点到面、由小到大的长过程。目前厦门推动“区港联动”,并向自由贸易区转型发展,就可将其作为建立两岸“CEPA”的先行实验区,逐步与高雄自由贸易港区以及金门岛联接起来,建立区域性自由贸易区,试行“CEPA”相关的措施,而后再逐步扩大到大陆其他地区与全台湾岛,最终建成类似CEPA的海峡两岸自由贸易区。

二、把握优势,加快厦门“区港联动”建设步伐

厦门要抓住我市对台优势,加快“区港联动”建设步伐,有必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争取省委、省政府对厦门“区港联动”建设的大力支持

厦门是我省“区港联动”唯一试点,要努力使省委省政府充分认识到厦门这试点的优势与重要性,把厦门港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生命港来经营。要通过厦门港口带动省内周边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做强做大做活海峡西岸经济区,在港口建设、税费政策和全省进出口货物的调配上予以倾斜,集中福建及周边省市的进出口货物在厦门港吞吐,增强厦门港的综合实力,提升其在世界和国内港口排名,产生更大的规模效应,以增强厦门港针对台湾高雄及国内各大港口的竞争优势。特别要避免港口多头建设,分散货源,致使所有港口均无法做强做大。

(二)突出厦门“区港联动”的对台特色

1.加大对接高雄港的力度和速度

应加强厦台两地港口业的交流与学习,提高厦门港口管理与服务水平。加强港口软件建设是成功实施“区港联动”工程不可或缺的方面。台湾四面环海,港口经济较为发达,高雄港是其最大的国际贸易港,也是世界有名的大货柜港。厦门应利用地理之便利,加强与高雄港的交流与学习,借鉴其管理经验,提高港口管理效率。特别是高雄自由贸易港区,从立法到具体实施都先行于厦门,其有关经验教训很有借鉴意义。同时,要紧盯高雄港,以高雄港为追赶目标。厦门港可利用人员工资、土地价格较低等优势,吸引高雄港的货源,不但要争夺东南亚等地的中转货物,还要通过制订优惠的费率,促进原来通过高雄港中转的集装箱直接上干线船,并吸引台湾的货物到厦门中转,实现“厦门港向高雄港输送空箱、高雄港重箱到厦门港中转”的目标。

2.以法规保障对台优势的发挥

各有关部门应从对台工作、国家统一的战略高度来认识推动有特色的“区港联动”模式,在实施“区港联动”过程中,切实贯彻“同等优先,适当放宽”的对台政策。一方面,大力吸引台资从事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对从事港口码头建设的台资企业,适度放宽企业所得税免征年限,固定资产适当加速折旧等。另一方面,根据台湾经济的特点,引进台湾远洋运输、物流业及仓储业等入驻港区,吸引台资在厦设立通航据点,在拓展厦台直航业务的同时,促进“区港联动”试点工程的早日成功。

厦门市有必要抓住时机,充分运用中央赋予的立法权,在制度创新与扩大开放方面走在前列,一方面,在“区港联动”区域内实行一套全新的、配套的法律、金融体系,以发挥“区港联动”的最大优势;另一方面,通过适当的法规保障“区港联动”实施中对台特色的充分发挥。

(三)整合力量,用好“区港联动”政策

1.整合厦门各相关部门的力量

由市委、市政府积极协调,促成各有关部门共同就如何为“区港联动”发展提供支持开展调研并提供实质性的支持举措。整合厦门港口资源和空港资源,促进海港、空港和物流产业联动发展。“区港联动”的政策优势需要海关、商检、工商等等有关部门的配合,这些也将会是影响“区港联动”效果的重要因素。这些相关部门也应当学习借鉴国内外著名港口城市的行业管理经验,为厦门争取建成自由贸易港提供相关配套服务和政策支持。

2.加强港口局的职能,提高协调能力

加强厦门市港口管理局的管理职能。广州、宁波等市为了加强港口经济的发展,都先后强化了港口局的职能。以港立兴市是我市的发展战略,我市港口局也有必要进一步强化职能,提高其管理和协调能力,以利我市港口经济战略、物流中心战略更有效实施。

3.扶持港口配套服务产业的发展,推动“区港联动”建设

首先要继续扶持船舶重工业的发展,为港口经济提供配套服务。船舶制造、维修业等是港口经济发展的重要补充。高雄拥有世界第二大船坞,造船、拆船业规模大,有力推动了港口的发展。我市目前拥有厦船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拥有船舶维护保修实力,对船舶选择厦门作为靠泊港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因此应当进一步推动造船及船舶工业的发展。

其次要发展快速高效的港口服务支持系统,船舶补给、医疗、火灾、水灾、风浪灾害、沉船抢救等等应急预案都应进一步加以制定完善,并定期不定期开展相关演习活动,以提升港口的服务能力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Copyright © 2007-2025 CAOP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口岸协会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20113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