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出入境货物检验检疫情况分析
今年上半年,福建进出口贸易克服严重的自然灾害、出口市场变化和贸易壁垒,以及原材料涨价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同时,总体发展态势良好。据统计,1-6月份,福建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不含厦门,下同),共检验检疫出入境货物27万多批,总值90.73亿美元,与上年同期(下同)比增长分别为13%和8.7%(其中出境货物65亿美元,入境货物26亿美元),检出不合格出入境货物1045批,货值1.98亿美元(其中出境货物0.19亿美元,入境货物1.8亿美元,货值不合格率分别为1.29%和6.91%)。签发普惠制产地证7万多份,货值近15亿美元,据此累计可减免国外关税7300多万美元。上半年福建货物出入境特色鲜明。
一是传统大类出口产品优势凸显,保持平稳持续增长,缓中趋升。福建省传统大类出口货物,如植物产品、纺织品、轻工品,机电产品增势不减。1-6月份,检验检疫出口货物总批次和总货值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16.4%和14.1%,其中纺织品类近3亿美元(比增28.5%),轻工产品类26亿多美元(比增22.2%),矿产品类近6000万美元(比增104%),金属及制品类3800多万美元(比增576%),食品及化妆品类6.55亿美元(比增8.1%),此外还有机电产品类22亿美元,化工品类1.06亿美元等形成出口支柱。作为农副产品出口的主要省份之一,农副产品出口保持较强的竞争力,上半年福建经检验检疫的出境动物及动物产品近2亿美元(比增38%),出境植物及其产品3亿多美元(比增26%)。从具体出口产品来分析,主要创汇拳头产品仍然集中几大类,服装(2.2亿美元),鞋类(21.75亿美元),陶瓷制品(1.63亿美元),家具(1.5亿美元),显示器(12.8亿美元),小家电(2.7亿美元),视听设备(2.1亿美元),非公路运输设备(1.2亿美元),保鲜蔬菜及水果(3.08亿美元),烤鳗(1.86亿美元),食品罐头(1.8亿美元),茶叶(2100多万美元)。从输往国家和地区分析,美、日、欧盟等排名前10位的国家和地区占出口货物总值近70%,达45亿美元。出口主要贸易国家和地区贸易额保持增长,出口市场和产品相对集中。
二是产业集群效应显现,新的创汇增长点不断形成,亮点纷呈。检验检疫业务工作统计分析表明,福建省通过产业集群所具有的地域化聚集、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不仅降低发展成本,而且形成出口优势。第一,产业集群正在形成。从出入境货物检验检疫批次来分析,上半年宁德、三明、龙岩等地区出口批次增幅均超过30%,内陆山区出口形势正发生新的变化,原有沿海地区的轻纺、鞋类、机电、农副产品等产品总量和质量稳步提升,初步形成漳州农副产品、钢管家具,闽东食用菌、水产品、机电产品,泉州轻纺鞋类产品、茶叶,福州信息化产品、烤鳗等产业集群。上半年表现较为突出的有:漳州青豆罐头出口量占全国50%,泉州陶瓷出口占全国八分之一,闽东水产品出口近万吨,创汇2900多万美元,宁德大黄鱼出口值1900多万美元(6700吨),晋江玩具出口值2000多万美元,泉州和福州茶叶出口值2000多万美元,漳州蔬菜及其制品出口值18.6亿美元。第二,出口产品市场不断得以拓展,产品质量品种不断提升。如经历“花博会”的推动,花卉苗木出口量逐步增长,逐步培育一批档次高、牵动力强,入市量大的出口龙头企业,上半年花卉苗木出口值683万美元,比增62%,其中漳州占80%。由于竹木藤柳草制品具有无公害无污染的仿自然产品符合国际市场消费潮流,市场行情看好,出口品种及市场扩大,产于福州、莆田等地的此类产品上半年出口量创汇能力不断增加,同比总值增长近30%。第三,产业特色明显。随着乌龙茶在国内市场销量增加,内销利润远大于出口的情况,乌龙茶出口下滑,今年上半年我省出口企业将发展方向转向国外有较大需求的红茶、美加绿茶、花茶(尤其是小包装袋泡茶),上半年检验出口花茶值469万美元(比增12.4%),绿茶值266万美元(比增109.8%),红茶值54万美元(比增18.2%)。南平闽北地区,上半年出口茶叶达518吨,值212万美元,分别比增94.9%和201.6%。传统农副产品出口,注重改进品种、改善产品质量,成为今年出口的新亮点,如闽南地区保鲜芦柑出口质优价高,出口量大幅增长,检验出口7.7万吨,2600多万美元,分别比增77%和72%(其中永春芦柑占总量的51.6%,货值的58.3%),漳州地区的杨梅,今年成功打入欧盟市场,出口量增长1倍,出口价增长达2倍,价格为出口东南亚的4倍。
三是大型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明显,产业链已初步形成,走势良好。统计分析认为,大型出口生产企业在外贸出口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增强,其良好的国际市场开拓能力和示范作用不断释放。莆田佳通轮胎公司,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强调安全、环保和节能,结合国际先进标准(ETRTO、TRA、JATMA等)组织生产,产品质量稳定,上半年出口产品检验合格率达100%,通过欧洲、美国产品性能认证,产品出口比例由原来的30%上升到65%。福清冠捷集团出口显示器达12.83亿美元,有效克服国际环境造成单价大幅度下降因素的影响。漳州灿坤公司上半年出口小家电9800批,2.4亿美元,产品畅销美、日、欧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大型企业通过合作机制改进工艺,逐步趋向规模化生产,抗风险能力不断提高。我省出口金属硅为高能耗产品,年出口量在2500万美元以上,近年来企业不断研发和开发高附加值的新产品,推广无炭新工艺,提升品质,产品供不应求,上半年出口迅猛增长,出口量达2万吨,比增117%。通过行业整合,形成产业链,扩大企业外贸经营水平和能力,在养殖业饲养业带动下,进口动物粉及动物源性饲料上半年比增57.7%,达到11.1万吨,福州口岸成为我国最大的饲料用鱼粉进口基地,有效促进养殖业发展。
四是检验检疫把关取得新成效,出入境货物质量状况改善任重道远。福建检验检疫机构深化监管体制改革,强化技术保障和风险预警能力,以电子检验检疫和信用体系建设为基础,提高严把国门和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建设的能力。上半年出口货物检出的不合格率呈上升趋势,进口植物产品、机电产品、矿产品问题不容忽视。检出出口不合格货值较大的为鞋类、视听设备、电机、服装,水产品、罐头等,其中鞋类占不合格总值的35%,视听设备占不合格总值的20%。检出进口植物产品不合格货值达10061万美元,不合格率35%,主要是来自美国、巴西的大豆、棉花和木材,自印度进口的矿产品占矿产品不合格总值的84.6%,达1985万美元,而来自俄罗斯,意大利、日本、台湾地区的不合格机电产品也达2247万美元。面对国外及周边地区疫情疫病日益严重的形势,共检出出入境动植物疫情299批次,209种、1099种次(其中入境疫情288批次,203种、1079种次),截获的入境疫情及检疫类别较多,二类疫情63种次,三类疫情58种次,除邮检外,货物、集装箱、交通工具、木包装、旅客携带物检疫等均有检出。从入境货物检出占40%,入境货物截获疫情涉及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美国被检出有害生物或致病菌96种,巴西63种,面临外来疫情及有害生物的入侵,检验检疫把关工作难度不断加剧。
今年以来,我国外贸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据海关统计,上半年进出口总额达6450亿美元,同比增长23.3%(出口增长32.7%,进口增长14%)。呈现六点特征:1. 出口保持较快增长,进口增速较慢;2. 加工贸易出口稳定增长,一般贸易出口增长加快;3. 国有企业出口提速,集体私营企业出口增势强劲;4. 纺织品出口平稳增长,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速有所放缓;5. 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量增价升;6. 对周边国家和地区出口增长较快。结合福建外向型经济发展实际,上半年外贸出口159.72亿美元,增长17.2 %。下半年仍需要突破现有障碍,实现持续增长,必须继续提升质量,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加快结构调整,提升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因此建议要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大力提升产品质量档次、拓宽多元化市场已经迫在眉捷。规模扩张迅速但出口增长质量不高已成为福建外贸发展面临的主要不足,改变单纯依靠数量规模和价格优势增长的外贸方式,尽快改变依靠低附加值产品扩张的增长方式,进行产品结构的调整和质量效益的提高。目前福建进出口的市场集中和产品结构单一,对美、日、欧盟等10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占总量70%,对香港、日、美等10个国家和地区进口占总量77%,进出口高依存度不仅直接影响我省经济安全,还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也影响对其它国家进出口。产品低附加值生产行业不断扩容,产业投资短视,影响外贸竞争力的提高和产业结构调整。因此要根据不同国家消费特点合理安排,实现产品多样化,市场多元化。据检验检疫统计分析,福建出口鞋类生产大多靠贴牌生产来支撑,平均每双鞋的平均价为2.5美元,出口服装档次低,平均单价为3.96美元,出口日用陶瓷平均每件0.2美元,仅为英、日等国同类产品价1/7,而进口瓷是出口瓷价格的14倍以上。
第二、积极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适应国际标准及规范已是不可回避。技术壁垒的实质是通过提高技术门槛,达到一定程度上限制进口的目的,特别是农产品属于重点敏感商品,面临国外技术检测门槛越来越高、出口风险较高的局面,同时还面临反倾销、配额限制等问题。日本对我国活鳗实施“孔雀石绿”监视检查,欧盟将对中国机电产品实施两个指令(WEEE、ROHS),以及出口农产品农兽药残问题已成为制约福建出口的障碍。欧盟两指令涉及10类产品约310亿美元,福建机电出口占全国7%,其中欧盟达13亿美元,约占全省出口机电产品的1/3。欧盟自2月1日起对进口来源于中国鞋类产品实行“预告进口许可监控”,并于6月份对来自中国劳保鞋实施反倾销调查,美国对我19种纺织品设限,涉及36个类别,下半年多类纺织品将无缘美国市场。如纺织品出口,石狮市有千余家纺类企业,仅有6家可获输欧纺织品配额,且与企业实际出口量相差很大。日本对我国出口食用菌加严SO2含量检查,制定《种苗修正案》,建立物种壁垒,实施毒死蜱“命令检查”,诸如此类,成为闽货出口的壁垒。为此要加强产品全过程质量管理,尽快建立健全产品认证和注册体系;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利用技术壁垒的差异性,如欧盟和日本对绿茶检测标准差别较大,针对不同市场贸易壁垒状况,有针对性研究开拓出口市场;从源头上抓农果蔬种植、养殖业农药残留问题,严格原料收购、检测验证等关键环节的管理;加强对国外影响福建出口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研究,提高反应和应对能力;继续跟踪大宗出口产品和主要贸易国家和地区技术壁垒措施的收集、研究,做好国外检验检疫技术法规、标准发展动向的跟进和预警通报,加强应对研究、宣传和指导。
第三、健全宏观调控服务体系,培育新增长点应该提上日程。随着福建外贸发展,规模、数量不断扩大,切实推进增长方式转变,就必须建立一整套宏观调控服务体系,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和行业中介服务作用,如行业协作信息服务体系、出口企业信用管理体系,质量保证认证认可管理服务体系、外贸运行监测指标体系、以及国外技术贸易壁垒预警机制等一系列的管理,围绕福建总体发展目标进行外贸产业定位和功能定位,促进出口结构调整,培育自主品牌,提高附加值,增加竞争力。加大对民营企业,乡镇企业等中小型出口生产企业扶持力度,使之实现由以填补市场空白迅速扩强为标志的量的积累阶段加快进入以产品转型提升竞争力为核心的质的提升阶段,围绕产品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产业链形成,上下游衔接等,在参与国际分工中发展和以产业化标准化推进大宗农副产品出口。我国年平均出口食用菌8亿美元,福建作为食用菌产品出口大省,上半年大宗产品蘑菇罐头出口却出现负增长,检验检疫机构检出各类出口罐头不合格出口罐头88批,1689吨,最终不准出口的有22批350吨,反映福建出口罐头仍然不可掉以轻心。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据商务部统计,今年高新产品外贸有望达到4000亿美元,上半年全国高新技术进出口额占外贸总额27.3%,但目前我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高新技术出口产品占该产品总额不足10%,其中出口机电产品有74%是通过加工贸易方式出口,福建机电产品方兴未艾,应予重点扶持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出口产品,形成新增长点。
第四、继续提升吸引外资能力,实现可持续增长成为当务之急。通过吸收外资带来技术、管理等诸多的生产要素,有利参与世界经济新的分工,促进与世界经济的产业链相衔接。从产业来看,在制造业吸收外资同时,福建加大服务业吸收外资能力,承受着我国加入WTO后,在商务服务、物流、保险、零售业、信息及相关产业等方面要吸引更多外资进入。从区域来看,要发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优势,密切与东南亚自由贸易区、日本、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的合作,特别是发挥闽台合作独特优势,开展两岸大规模、深层次的合作,在闽台农业合作方面将台湾的优良品种,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经验、外向型的市场网络与福建丰富的劳动力,多样化自然资源、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健康稳定的宏观经济相结合。从行业来看,大力引进绿色环保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受煤电油等方面制约,上半年以来各产业逐步进入高成本发展阶段,外贸成本不断上升,利润持续下滑,人民币升值以及贸易摩擦加剧,也对出口造成一定影响。为此政府有关部门应主动指导,在确保不影响环境前提下,鼓励进口资源性的废物原料,注重废物再生利用,对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如陶瓷业,以及资源性出口如闽江河砂出口、一次性木筷等实行宏观调控和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