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9月,上海合作组织各成员国总理在阿拉木图会晤期间,重点研究了区域经济合作问题,并提出了建立成员国经贸部长会晤机制,落实区域经济合作和启动贸易投资便利化谈判,深入探讨了在交通、能源、农业、环保、金融、水利资源利用等领域的投资。2OO2年,上海合作组织确立了经贸部长会议为该组织框架内专门讨论经贸问题的部长级协商机构。同年5月,在上海合作组织第一届经贸部长会议上,各成员国共同确认,加强投资和贸易便利化问题是应该先尽力解决的问题。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经贸部长会晤机制的建立,从组织上保障了区域经济合作的开展,进一步深化了各成员国的经济联系。2003年9月,上海合作组织六国总理在北京会晤,批准了《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多边经贸合作纲要》,并进一步表达了深化经贸合作的愿望。今后,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将逐步在经贸、交通运输、能源、农业、环保、金融、水资源利用等领域全面展开合作。上海合作组织各成员国目前都处在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市场经济发展程度有差别,体系不完善,各国都急需吸引投资和更新技术。
中亚经济圈中,中国、吉尔吉斯斯坦已加入世贸组织。哈、乌、土、塔都在积极申请加入世贸组织,都在向世界标准靠拢,其中美国已承认哈萨克斯坦为市场经济国家,意味着哈萨克斯坦已属于自由贸易体制范畴的国家,具备了市场经济国家应有的较为规范的市场体制,这已离世贸组织不远了。这就要求各方在进行国际经济合作时更加规范操作和经营,遵守共同的游戏规则。以前存在多年的无序、缺乏诚信、腐败、政策多变等等不利于双方合作的因素都会逐渐让位于世贸组织框架下制定的种种有利于各方的规则,中亚经济圈的内部环境将得到前所未有的改善和优化,这种影响对有关各方都是积极而深远的
随着中亚五国经济的恢复和世界范围内区域经济合作的热潮,中国新疆与中亚国家合作的热情日益高涨,双方合作在未来几年内将会有较大增长,双方合作的广度和深度都会提高。随着中国新疆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中国东、南部对新疆支持力度的加大,双方经贸合作结构也会有较大变化,新疆的深加工产品会越来越多,可供中亚方选择的范围越来越广。
展望21世纪的中亚五国与中国新疆的经贸合作关系,可以说双方都处于国内局势稳定,发展经济的大好时期;但也处于世界经济一体化,竞争更加激烈的大背景中,同为不发达地区,既要学会与发达国家合作,又要在现有财力下学会利用不发达地区相对优势的技术发展本地区经济,这是我们共同面对的问题,也是我们合作的基础。在世界经济信息化、一体化、多元化、全球化趋势中,利用地缘优势发展中亚五国与中国新疆的地区性经贸合作关系将会是双方共同的利益需求。
新疆与中亚五国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有利条件
(一)经济互补性强
中国与中亚五国有着非常明确的互补关系。从资源禀赋看,中亚五国能源贮量丰富,哈萨克斯坦石化能源贮量达269亿吨油当量;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石化能源贮量分别达3.3亿吨油当量和44.1亿吨油当量;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石化能源贮量分别为5.9亿和5.1亿吨油当量。其水电潜力也十分巨大,年发电量相当于1400万吨和2730万吨油当量。中国煤炭贮量丰富,高达4500亿吨油当量,但石油贮量极为有限,只有17.2亿吨。2003年,中国原油进口高达9500万吨,仅次于美国。由于汽车工业的高速扩张,中国需要大量的液体燃料,以保障交通运输业的正常发展。据国际能源署 IEA 分析,2010年中国石油需求将有一半依赖进口,2020年将有80%依赖进口。中国和中亚五国在能源资源上的差异,展示了两者经济合作的巨大潜力。
从市场上看,中亚五国计划经济时代的经济链条依附于前苏联,苏联解体后其经济全面衰退。这一方面使中亚五国的丰富能源和农产品失去市场,另一方面,中亚五国所需的资本和消费品出现严重短缺。1992年哈萨克斯坦的能源生产达8000万吨油当量,在2001年只有4030万吨,减少了一半;塔吉克斯坦从1992年的910万吨减少到2001年的300万吨,生产量减少了2/3。1992年,中国还是净石油出口国,自1993年以来,已成为石油净进口国。由于地缘上的优势,中国显然需要中亚地区的石油和天然气。中国的家电和日用消费品,也是中亚五国所要的产品,中亚五国在苏联解体后的市场链条,可以有机地同中国连接起来。
从经济发展水平看,中国目前与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较为接近。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其他中亚三国均属于最不发达国家,人均GDP不及中国的一半甚至只及1/5。动态地看,中亚五国在独立后,经济多处于衰退状态。最大的经济体哈萨克斯坦的经济总量从1990年的325亿美元 1995年不变价,下同 ,下降到2001年的255亿美元,缩减了21.4%,塔吉克斯坦的经济总量同期更是下降了58%。从总量上看,中国的
GDP增长速度举世瞩目。从总量和发展态势看,中国可以在资金与技术上作为中亚各国的输出国。中亚国家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发展中国新疆与中亚国家双方互惠互利的经贸合作关系奠定了有利的经济基础。
被称为“世纪合同”的中哈石油管道于2004年8月份正式开工,将于2005年年底建成。2004年6月4日,哈政府专门讨论了在哈中边界霍尔果斯口岸建立国际边贸合作中心的构想。目前中哈间的铁路和公路承载着中国与中亚各国的大部分贸易往来。2003年,中哈两国贸易额已达到了33亿美元,其中70%以上是中国新疆与哈萨克斯坦之间的贸易往来。乌兹别克斯坦驻中国大使尤苏波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2003年乌中两国贸易额达到了3.47亿美元,同比增长了一倍多。吉尔吉斯斯坦驻中国大使阿勃德尔达耶夫也表示,中国在吉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位置,有数字为证:2001年两国贸易额为1.18亿美元,2002年为2.04亿美元,2003年为3.14亿美元,而今年第一季度就达到1.24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20%。为了加大两国的经贸关系,两国将修建喀什-吐尔尕特-奥什的铁路。
中亚还是一个没被充分开发的消费市场。中亚五国总面积达399万平方公里,最小为塔吉克斯坦,面积为14万平方公里;最大为哈萨克斯坦,面积达27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相当于我国一个中等省份,乌兹别克斯坦人口2500多万,哈萨克斯坦1550万,其他三个国家各有500万左右。中国新疆作为欧亚大陆中心的商品集散地和民族特色市场,为中亚国家提供了不断吸纳其产品的巨大潜力。
地缘优势和经济强势的互补关系,使中亚国家的经济合作对中国新疆有很强的依赖性,他们也强烈地感受到中国新疆与中亚国家双方经贸合作的潜力远未开发出来,也迫切希望双方的区域经济合作能迈上一个新台阶。
(二)区域合作基础较好
中国与中亚五国的区域经济合作已具有一定的基础,经过进一步拓展和完善,极有可能建立较为稳定的经济联系,走向区域经济一体化。
从硬件上看,区域性的基础设施已部分建立或发展思路已经形成。早在1960年,就有人提出了亚洲陆地铁路贯通体系设想: 1 北部通道:连接中国、哈萨克斯坦、蒙古、俄罗斯和朝鲜的铁路网络; 2 南部通道:经过南亚将中国云南和泰国与土耳其连接; 3 东盟亚区铁路网; 4 南北通道:通过俄罗斯、中亚和高加索连接北欧和海湾。尽管这一方案的实现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但欧亚大陆桥的框架已基本形成,多数路段已建好,而且已有一定规模的商业运营。除铁路网络外,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亚太经济理事会于2002年组织研讨会,探讨亚洲高速公路蓝图,在丝绸之路的基础上,通过高速公路网络促进区域一体化。
能源基础设施虽然尚处于分割状态,但都已有相当基础,为区域合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中亚地区,已建有天然气管道网,将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天然气输送到哈萨克斯坦南部、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在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均建有炼油厂,原油可以经过冶炼,以成品油外运。中亚电力已组成网络,我国新疆电网、炼油设施也都已存在,而且西气东输工程已投入运行。这些油、气、电网络在区域经济合作的框架下,完全可以贯通起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从软件上看,中亚地区内部以及中亚和中国之间已签署一些框架协定,为地区内双边与多边经济合作打下了基础。中亚五国作为前苏联的一部分,在独立后参加经济合作组织 ECO 签署了促进过境贸易的《过境运输框架协定》。尽管中国不是ECO成员国,但在1995年分别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签署了《过境运输协定》;1998年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签署了《国际道路运输协议》。实际上,中亚五国和中国均成为《过境运输框架协定》缔约方。上海合作组织,包括中亚四国、俄罗斯和中国,目前也正在积极寻求和促进区域经济合作。由中国、俄罗斯和中亚四国组成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总面积300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1/4。成立以来,上海合作组织无论在确保中亚地区安全,还是在促进地区经济繁荣等方面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建立中亚自由贸易区成为上海合作组织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据了解,六国有可能在塔什干峰会上正式签署《上海合作组织国际公路运输多边协定》,这将使新欧亚大陆桥及亚洲公路网更加畅通,极大地促进中亚地区的繁荣和发展。
新疆与中亚国家之间已具有一定规模的边境贸易和过境运输。从地理上看,中亚国家发展国际贸易存在天然缺陷,其与海洋的最近距离也在1700多公里,而且要途经阿富汗等国,然后进入印度洋,目前这条出海通道基本上还没发挥任何作用。经由中国新疆、甘肃,然后取道连云港,是中亚国家主要的出海通道。比如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都利用中国连云港进出口货物。目前,在中亚最偏僻的地方也能见到中国的商品。由于中亚处于欧亚大陆腹地,欧亚大陆桥贯通后的过境贸易,也将成为中国与中亚地区经济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可以预见,通过中国新疆与中亚的贯通,将形成我国对外开放的西部通道,中国新疆在中亚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是哈萨克斯坦,与其他国家的贸易规模相对较小,而且年际波动较大。这表明,一方面,中国与中亚国家的贸易潜力较大,另一方面,区域经济合作尚有一些制约因素,需要克服。
(三)中亚国家投资环境的逐步改善,为中国新疆与中亚国家双方经贸合作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较为良好的社会环境
21世纪,中亚各国的经济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从而对投资的需求比1O年前更大。由于中亚各国内部现有的投资能力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增长对投资的需要,资金短缺已成为制约中亚各国经济进一步稳定发展和实现实质性持续增长的关键因素。为此,中亚各国越来越重视吸引外资和改善投资环境。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相继出台了《国际投资保护法》,还与中国分别签订了《关于鼓励和相互保护投资协定》。另外,哈萨克斯坦的《国家支持直接投资法》、乌兹别克斯坦的《投资活动法》、吉尔吉斯斯坦的《外国投资法》、塔吉克斯坦的《外商投资法》、土库曼斯坦的《外资法》和《投资法》等等法律、法规都鼓励外商到本国投资,并制定了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此外,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还借鉴中国和西方国家的经验,先后建立了一些自由经济区和经济特区,实施一系列优惠政策,加强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国内投资环境。外国直接投资 FDI 方面:中亚地区由于苏联解体后经济的持续衰退和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偏低,也是FDI的接受国。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亚地区不可能大规模向境外投资,中国则不然。中国人均GDP尽管刚过1000美元,但国家综合实力较强,一些大型企业已经在境外大规模投资,开拓市场。在过去十多年里中国与中亚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拉大,表明中国有可能成为中亚地区境外来资的重要源地。中国直接投资于中亚地区不仅使受资国获益,而且对中国的经济稳定发展也具有积极意义。由于中亚地区的战略意义,欧、美、日和俄罗斯对这一地区的直接投资也可能增加,尽管这一投资的政治和经济意图不同,但客观上有利于提高中亚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推动区域的经济一体化进程。
中国新疆与中亚地区的旅游合作也前景看好。新疆已成为中国国内外游客的一个主要旅游目的区。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可以使新疆与中亚各国的历史、人文和自然景观串连起来,由此吸引大量游客。
提升中国新疆与中亚国家双方的经贸合作水平,是中国新疆与中亚国家的共同愿望。
从中国新疆来说,近年来,新疆社会经济发展十分迅速,据有关研究资料表明:在中国西部12个省区中,新疆在社会总体发展水平、生活质量水平和人口发展水平等指标排名中名列第一,在区域整体发展水平、环境发展水平、科技教育水平和经济结构水平上排名第二,在资源与环境发展水平、经济总体发展水平、资源保障水平和经济增长水平上排名第三。随着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新疆作为中国21世纪的能源基地和中国向西开放的门户,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中央政府到专家学者都把新疆作为中国西部大开发的“重中之重”,予以高度重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根据自己的区情,也不失时机地提出把新疆建成我国西部国际商贸中心的战略。这是新世纪的战略选择、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举措。届时新疆市场将会更加开放,提升与中亚国家经贸合作水平的愿望将更加强烈。
从中亚国家来看,随着各国经济的恢复和增长,同样迫切地希望中国,特别是中国新疆成为他们进入亚洲、走向世界的东进门户。中亚国家对中国西部大开发也十分关注,如2001年9月9日,哈萨克斯坦总理托卡耶夫在会见中国记者小组时就曾指出,哈萨克斯坦十分关注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哈萨克斯坦的一些企业家准备参与中国西部大开发项目,哈萨克斯坦国家的财政也为此做了准备。同时,随着中亚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期即将到来,吸引外资、扩大出口将是进行固定资本更新和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