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岸是连接国内和国际两大市场的对接口,口岸的建设发展直接关系着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对外开放。
多年来,天津口岸坚持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口岸建设,坚持使口岸建设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达到科学合理的统一。
首先,在发展速度上,按照科学的发展观,不仅重视量上的增长,更重视质上的提高。天津口岸在确定口岸建设速度上,综合分析和研究国际、国内经济走势和经贸发展,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依照天津市整体发展规划,制定口岸发展规划,并在规划中努力做到科学预测,适度超前,使口岸建设在符合经济发展趋势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目前,天津口岸一大批“十五”规划建设项目已经顺利完成,为天津海港货物吞吐量达到2亿吨发挥了基础性作用,实现连续三年迈上四个千万吨台阶并跻身世界港口十强。现在已经制定出的《天津口岸“十一五”发展规划》为实现到2010年海港货物吞吐量将达到3亿吨,其中集装箱1000万TEU提供了有利保证。
其次,在发展布局上,注重优化口岸建设结构,切实把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为发展口岸经济的主线。按照国务院对天津市经济发展作出的“天津市是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要努力建设成为现代化的港口城市和我国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明确定位,天津市对口岸建设实施整体性、系统性、战略性的布局和口岸功能结构性调整,正在着手努力把天津海港建设成为国际航运中心、天津空港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的航空物流中心。围绕天津港扩大规模、提升等级、调整结构、改善环境,天津港将于近年共投资154亿元,建设港区内10大发展项目;投资118.86亿元,建设港区外部20项配套设施,把天津港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化深水大港和东北亚地区的国际集装箱枢纽港、中国北方最大的散货主干港、国际物流和资源配置的枢纽港。
第三,在质量上,实现口岸建设“两个根本性转变”,即由单纯注重简单扩大化建设向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建设转变,由单纯注重增开口岸数量向提高口岸运作质量、管好用好已开口岸转变,使口岸建设和开放朝着良性化的方向发展。天津市确定2010年以前天津港要加快向集装箱国际干线港的转变;尽快实现大宗干散货物资的专业化和集约化运输;全面拓展港口在现代物流中的作用。总体具备现代化和高效率的港口装卸功能;强大的运输换装和陆路集疏运功能;现代化的存储调节功能;系统化配送及流通加工功能;科学有效的管理及组织协调功能;商贸及旅游服务功能;完善的信息服务功能;适度的临海工业功能;高质量的口岸服务及生产生活服务功能。
第四,在效益上,坚持口岸建设以经济发展需要、提高综合效益和口岸竞争能力为原则。传统口岸的运作只包括货物中转与产品分配功能,经济效益低下。现代化产业条件下随着规模的扩大和运输链复杂性的增加,产生了服务增值功能,而且这种功能在不断以口岸为中心向相邻区域和内陆扩展。为提高天津口岸现代化管理水平和口岸综合效益,使口岸朝着全方位增殖服务中心的方向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港口经济,天津港正在努力使港口兼备水运、公路、铁路、管道联运,集疏运、仓储、加工、分拨、信息为一体,由多个兼营或专营物流企业分工合作、有机结合构成的服务整体。天津口岸已经建成的“口岸通关服务中心”和即将启动的航运服务中心的建设,以及作为天津电子口岸的组成部分的海关“金关工程”、“检验检疫CIQ2000系统”、天津海港“EDI中心”和金融系统“金卡工程”网络建设,为提高口岸通关效率和口岸效益发挥重要作用。
此外,在口岸建设发展上,重视全局发展观,在本地区乃至更大的区域范围内综合考虑口岸的发展定位,正确处理与区域内周边口岸的发展关系;注重综合开发和功能拓展,积极适应腹地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对口岸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天津口岸为进一步改善口岸环境,发挥区位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合作,努力扩大口岸延伸,在实现与北京口岸直通的基础上,几年来相继开通了西安、成都、兰州到天津港的铁路集装箱班列,开通了二连至天津的“五定班列”,与河南、河北签定进出口货物异地转关协议,2004年10月又与新疆议定了通关协作草案,扩大了天津口岸服务范围,实现了口岸延伸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