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FTA 在理解中合作 在互利中发展
“马来西亚驻华大使马吉德先生曾经告诉我,马来西亚一些商家向他反映,一方面在中国赚钱很难,而在中国花钱却很快,就是说中国花钱容易赚钱难;另一方面,十分看好中国这个大市场,纳闷中国企业是怎么赚钱的?特别是不少民营企业发展得那么快。”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中方理事许宁宁在11月4日召开的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上告诉记者这样一种困惑。
这种困惑虽然是由马来西亚驻华大使提出的,但它却是在东南亚各国企业间普遍存在的问题。庞大的中国市场像一块硕大的奶酪,让太多人难以割舍占有它的欲望,同样,中国不少企业面对东南亚市场也有同感。
针对这一现象,许宁宁讲道:“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的建立,最大的好处就是把重点落在了这个区域的广大企业上。《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在序言中明确写着,各国政府签订本《协议》,是认识到工商部门在加强各缔约方之间的贸易和投资方面的重要作用和贡献,以及进一步推动和便利它们之间的合作、并使它们充分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带来的更多商业机会的必要性。因此,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把10+1国家的企业联系在一起,并帮助他们在理解中合作,在互利中发展。”
理解是基础 互利是动力
对于中国来说,CAFTA是中国建立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对于东盟来说,也是东盟作为一个整体与一个国家建立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CAFTA将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市场的开放,相互之间的经济融合和经济依存,使得共同的经济利益凸显。
“我们知道,建立CAFTA对区域内国家的发展,无疑具有积极意义。同时,我们也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就是区域内11个国家的政治经济体制、宗教文化信仰、经济发展水平等有所不同,如何在这一现实中合作,可以说,CAFTA的建立已将相互间的理解和互利提到了议事日程。理解和互利直接影响着甚至决定着今后CAFTA的建立和预期目标的实现。”许宁宁强调。
CAFTA的建立是一个可称为未来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的庞大的自由贸易区,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我们看到,中国与东盟目前企业间相互理解的程度与CAFTA的建立要求尚有不小的差距。而面对区域内外一系列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变化,只有增进彼此之间的信任、理解和交流,才能强化合作的信心,从而共同解决合作中的难题,提高合作效率,达到互利“双赢”的目的。
CAFTA建设初期理解和互利已有进展
面对区域内的多样性,11国领导人从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和长远目标出发,作出了建立CAFTA的重大战略决策。中国政府更提出并执行了“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和“睦邻、安邻、富邻”的外交政策;在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往来中,2003年中国逆差168亿美元;在对外投资方面,中国政府将东盟国家作为企业“走出去”的重点地区。今年9月,东盟国家一致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为CAFTA货物贸易谈判扫清了最大的障碍。这些正是相互理解和促进互利的积极体现。
近两年来,在中国与东盟国家中,政府部门和非政府组织召开了一系列会议,包括政府部门间合作会议、商会间合作会议、区域经济合作会议、各种论坛和国际研讨会,以及招商会、洽谈会、展览会等,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和中国与东盟一些国家的双边商务理事会的成立,均是为了企业相互间加深理解和实现互利所作的努力。此外,还以论坛、交流会的形式,请专家作商务报告,进一步帮助企业间增进理解和互利。
中国与东盟贸易额增长迅速,2003年增幅高达43%,这正是相互之间理解和互利的具体体现。1995年,中国从泰国进口了约16亿美元的商品,2003年,进口商品是88亿美元,提升了近5倍。更为重要的是,1995年的进口商品中,植物、食品占的比例很高,到了2003年,这部分商品有所下降,而电子商品所占的比重则从8.8%提高到了46.8%。中国与马来西亚的贸易也是这样,从1995年到2003年,中国从马来西亚的进口量,增加了约7倍,这期间,中国从马来西亚进口植物油、木材的比例在下降,进口电子商品的比重却从14.8%提高到了63.6%。中国从新加坡进口的电子商品所占比重,从1995年的28.65%提高到了2003年的54.7%。中国进口菲律宾的电子商品所占比重,从1995年的8%提高到了2003年的80%多,1995年,菲律宾出口到中国的商品只有2.75亿美元,到2003年,已经达到63亿美元,8年内增加了22倍。中国已日益成为东盟出口的重要市场,出口中国的商品占东盟部分国家全球出口份额的比重从1990年的1%~3%,提高到了目前的5%~7%,这是很重要的发展趋势。
“总的来说,在CAFTA这一区域,中国与东盟国家在贸易、投资、金融、科技、农业、旅游、教育、人力资源开发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正呈活跃之势,逐渐形成了宽领域、多层次、广支点、官民并举的良好局面,形成了一个平等、多元、开放、互利的区域合作新局面。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合作已成为一个古老的亚洲正在走向复兴、一个崭新的亚洲正在蓬勃崛起的重要力量。”许宁宁对CAFTA建设初期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
增进理解 扩大互利CAFTA建设的现实选择
“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企业要适应变化,首先应进行自我调整。”这是11国政府普遍认同的发展步伐,具体可分为以下三个环节:
调整。CAFTA在改变我们市场规模的同时,也在改变着我们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改变着我们企业的经营战略和策略,乃至企业经营思维、经营文化。CAFTA将会带来一场“企业经营革命”。确实,我们有些企业面临市场开放后的压力,担心本国市场、本企业产品受到冲击。但我们同时也应看到,也许正是这种冲击,使我们努力提高企业竞争力,而不是仅仅在政策保护中生存,何况这种冲击,并不是立竿见影,而是有缓冲期的,企业完全可借助缓冲期(5年和10年)来调整产品和经营。
创新。CAFTA所具的本质不是开放市场后的你死我活的竞争,而是市场空间的扩大、合作空间的扩大、发展空间的扩大。企业能取得多大的商业成就惟一的限制就是市场本身,而市场的边界就取决于企业的眼界。只有从互利的角度出发,CAFTA才能达到其建立的目标,才能顺利建成。也就是说,我们需要有更宽广的视野、更清晰的战略、更强的主动性,不仅要考虑自己的企业如何在CAFTA中获利、获得新发展,同时也需从对方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这样才能相互理解、不断创新。
国际竞争力。要达到互利,不仅仅是中国和东盟国家企业之间从开放各自市场中寻找新的产业分工和合作调整,而且更需要通过优化组合,做强品牌产品,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国际市场中,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的知名品牌还非常少,通过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自由贸易区机制可为改变这一现状创造条件,这应该成为我们这一区域企业的一种共识,即合作出竞争力。
在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上,为了帮助企业之间的有效合作、尽快营造良好氛围,许宁宁还提出了五点建议,即充分发挥中国与东盟及其国家间已有的各种合作机制,包括政府的和非政府的、区域性的和双边的等。加大中国与东盟及其国家间在政治、社会、经济、文化、安全、教育、科技等多领域的交流力度。各类行业协会、有代表性的商会实施对接,寻求优势互补,整合资源。进一步加强中国与东盟在新闻媒体、旅游、出版等领域的合作,促进各国人民之间更多的相互理解。有关机构和组织应经常针对CAFTA进程中的新情况进行研究和研讨,以早期预见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不理解就难合作,难合作就谈不到互利。理解和互利是CAFTA的基石。中国与东盟及其国家的领导人已用政治智慧和勇气共同选择了CAFTA。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中国和东盟国家的企业家也一定能用我们的经营智慧和能力共同营造一个充满活力、互利发展的CAFTA。”许宁宁无限感慨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