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综合新闻
铜陵口岸经济发展几点思考
铜陵市口岸管理办公室 操亮       

口岸是指经国家批准设置供人员、货物和交通工具合法进出的对外开放的门户,口岸既是一座城市的核心、动力,也是一座城市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础和平台。口岸经济则是与口岸伴生的、直接或间接依托口岸而存在和发展的一种跨行业、跨地域、多层次的复合经济,一个城市永远的经济热点都在其口岸地区。铜陵口岸作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和海峡两岸直航口岸,作为内陆城市铜陵市的开放窗口,可以通过通江达海的优势把本国市场同国际市场连接起来。铜陵市能否很好地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能否促进内贸发展与外贸兴旺,口岸始终是第一关口。

一、铜陵市发展口岸经济的有利因素

铜陵口岸为国家对外籍轮开放的一类口岸和海峡两岸直航口岸,被定为万吨级海轮进江终点港,是长江干线重要港口之一,岸线总长59.9公里

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铜陵口岸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已初具规模,口岸基础设施不断加强,口岸综合功能进一步增强,为铜陵市口岸经济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口岸开放进一步深化

进一步扩大了口岸开放,提升了口岸功能。一是2005年被国家交通部《长江干线航道发展规划》确定为海进江万吨级船舶终点港;二是20095月,国家交通部批准铜陵港为对台两岸海运直航口岸;三是2009 7月,铜陵――上海集装箱始发港班轮的开通;四是20103月,铜陵口岸有色金园港埠对外籍轮开放。

目前,铜陵口岸已有5个对外籍轮开放的码头、港口后方与沿江高速、合铜黄高速、铜九铁路相交汇,水陆铁立体交通网络已经形成,口岸查验单位和口岸服务代理部门机构设置齐全,经铜陵口岸报关,可直达世界各国及地区。

(二)口岸进出口货运量跨越增长

2010年全市口岸货运量达192万吨,比“十五”末的2005年的44万吨增长4.3倍。“十一五”期间口岸进出口货运量实现了快速增长。铜陵口岸为进出口船舶和进出口货物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和有力的保障。为推动铜陵市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三)口岸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

近几年来铜陵市加大资金投入,进一步完善了铜陵口岸对外开放的功能和基础设施,主要:一是铜陵港务公司建设的件杂货码头一期改扩建工程已投产,25000吨级集装箱码头泊位的二期工程基本完成;二是总投资1.53亿元的铜陵有色金园港埠对外籍轮开放;三是建设了4000平方米华德公用保税仓库并通过了海关验收对外运营。

二、铜陵市发展口岸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铜陵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口岸建设及口岸经济的发展严重滞后的问题也在不断显现,口岸建设在实施“外向型”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尚未引起广泛的重视和关注。这些都要认真研究,加以解决,主要表现:

(一)口岸综合管理体制和协调机制关系不够顺畅,口岸协调工作难度大  

口岸管理工作涉及海关、检验检疫局、边防、海事等部门,单位多、层级多,协调工作难度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口岸整体功能的发挥,口岸综合管理体制和协调机制不够顺畅,与高效行政的要求不适应;口岸联检配套设施、作业流程不够完善和规范,与经济增长的形势不适应。

(二)对发展口岸经济重要性认识不足

现代的口岸概念已不单是狭义上的客货进出的通道,而是集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等于一体,包含客货进出、仓储、购物、博览展销、技术产业开发、商贸金融、电子商务、保税加工等领域,是跨地区、跨国界,连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资源、具有独特区位优势的庞大经济实体。铜陵作为一个口岸城市,口岸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没有上升到应有的位置,没有注重口岸的综合经济开发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口岸的功能及口岸的竞争力。

(三)口岸岸线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

在沿江岸线上,由于历史上缺乏统一的管理,港口布局较为零乱,码头布点分散。公用码头、企业专用码头、危险品码头、普通货物码头没有能做到分门别类、集中布置。近年铜陵市对港口岸线虽多次整治,但“小码头”未能退出、码头间无序竞争等问题仍很突出,造成口岸岸线经济资源的极大浪费,同时也影响铜陵口岸的形象。

(四)口岸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铜陵经济建设和对外开放对口岸的依赖性比较大,但口岸基础建设薄弱。口岸查验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不足。近年来随着铜陵市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难以适应口岸大出大进的需要,也影响了口岸功能的进一步发挥,给口岸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与其为国家对外籍轮开放的一类口岸和海峡两岸直航口岸的地位不相称,成为制约铜陵市口岸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

(五)没有建立铜陵口岸联检服务中心和铜陵口岸公共信息平台   

铜陵口岸没有口岸联检服务中心,没有统一公共信息平台,口岸查验单位之间数据不可交换,各联检单位不能实现同在一个电子平台上运作,相互间的信息不能及时沟通,不能提供实行一站式服务,一网式交易,没有为口岸物流界提供多功能、高效率、低成本运作的铜陵口岸联检服务中心的服务平台。同时与“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口岸的区域通关合作不够。

三、加快铜陵市口岸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铜陵市应尽快解决口岸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构建加快发展的平台,加快口岸经济发展的步伐,全力建设全国一流的口岸城市。

(一)加强领导,统筹规划

口岸在铜陵市发展外向型经济战略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建议市委市政府把口岸摆上优先发展的重要位置,把口岸发展规划纳入铜陵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中,进一步加强领导,给予政策支持,创造必要条件,确保口岸发展规划的落实。

市政府尽快出台《铜陵市进一步加强口岸工作的若干意见》。要从组织机构上强化口岸综合协调工作的权威性和决策能力。

(二)多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口岸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出台口岸建设扶持政策、进一步扩大口岸对外开放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抓住机遇做大做强铜陵口岸,努力将港口特色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要对现场查验设施、流程等进行科学设置,借鉴发达地区口岸发展模式,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级政府财政支持,多渠道筹集并设立口岸发展专项资金,加大口岸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建设“电子口岸”,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和管理办法,加速口岸管理的现代化进程,增强口岸经济发展的活力与后劲。

(三)申报建设铜陵综合保税区、实现废五金集装箱转关

整合资源申报建设铜陵综合保税区、实现废五金集装箱转关,是铜陵市着力打造“双千亿”铜产业的基础性工作。充分发挥口岸经济功能拓展优势,铜陵市进出口企业将享受关税政策、降低物流成本、简化通关手续,真正意义凸显铜陵口岸在长江支线枢纽港地位。构成兴旺的临港工业,促进口岸物流的快速发展,提升口岸整体功能。

(四)建立健全口岸工作综合协调机制

口岸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多层次、多环节、多功能的有机综合体,要从组织机构上强化口岸综合协调工作的权威性和决策能力,建立健全必要的工作机制,定期和不定期研究解决涉及口岸发展的重大问题。加强对口岸的监督和管理,实行关务公开,逐步建设正规化、科学化、合理化的新型口岸,树立良好的口岸形象,让口岸在服务经济发展中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五)构建进出口生产加工产业体系,发展多种形式的对外贸易

一是发挥铜陵市工业园区的优势,通过各种方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发展具有互补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经济技术和对外贸易的联合运作。二是坚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相结合,扶持做大和提升传统产业,扩大名优特色产品出口,打入国际市场,以产品结构调整带动铜陵市口岸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三是着力培育一批实力强、素质高的口岸物流企业,同时要把引进外来大企业、大集团作为发展口岸经济的一大重点,为企业开拓国外市场创造条件。

(六)加强研究,构建发展口岸经济的促进体系

要组织专门力量,深入研究,构建铜陵市长期稳定的口岸经济促进体系。建立信用担保体系,解决中小型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建立开拓多元化市场的鼓励机制;设立开拓国际市场的配套资金,建立信息服务体系,定期不定期召开信息发布会,通报外贸和政策法规的最新信息;建立外经贸企业协会等行业组织,强化行会的信息服务、政策咨询、市场拓展、公关协调、行业自律等中介职能,用扎实有效的工作为广大外经贸企业提供完善高效的服务。加强政府职能部门与进出口联检部门之间的沟通,促进跨部门、跨行业、多领域的合作,营造大口岸大通关的良好氛围。总之,政府要为企业开拓国外市场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Copyright © 2007-2025 CAOP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口岸协会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20113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