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亚运会已经落下帷幕,广州边检黄埔站的民警们依旧奋战在黄埔口岸的各个执勤点,从广州天河区的东圃永业码头到东莞麻涌的新沙港,从珠江边的三大修造船厂到珠海三门岛锚地,都有黄埔边检民警的身影。他们端庄的礼仪、规范的动作、微笑的服务、威严的执法,在对外开放口岸打造了一张微笑的亚运名片,树立了一道坚固的钢铁长城。
可是,在这“名片”和“长城”的背后,也凝聚了民警太多的汗水和泪水。在亚运安保工作中,黄埔边检站的民警们用行动书写了国门卫士攻坚克难、勇担重任的壮志豪情。一个个人,一件件事,都感动着我们。
其实,感动就在我们身边――
感动于他们的运筹帷幄,身先士卒。除了日常的组织指挥,那些五十多岁的站领导,都像二十几岁的小伙子一样,不分昼夜爬上爬下十几米高的外轮督导检查亚运安保工作,尽管气喘吁吁仍然坚持走上最后一条船。三个部门的领导,或凌晨在一线督导检查,或深夜给一线执勤民警送食品夜宵,他们给一线民警带来了做好工作的动力。
感动于他们的带病工作,永不言弃。民警石登珍,发高烧依然坚持在岗位上,住进医院的第二天,他就拔掉吊针返回工作岗位,只因他那句朴实的话――“我就是坐在那里,也要坚持站完这班岗”;老民警刘进才,已经52岁了,每站一班岗4个小时,他的腰就十分酸痛,于是他买个按摩器带到执勤点上,备勤时间进行自我治疗;民警杨林,把药带到新沙,每次站岗值守前,他都要吃几片药再上岗;民警黎文,带病参加站里的处突演练,直至最后病倒;女民警刘穗丽,哮喘病发作,咳嗽特别厉害,她就利用仅有的一天休息时间去医院打针,返回工作岗位后,实在咳嗽厉害她就吃点药顶住,从来没有为此而请过假;民警肖伟蓝,因患有腰椎骨质增生,常年来要忍受病痛的折磨,就连上厕所蹲上蹲下都会疼痛难耐, 何况要在码头巡查走动、爬船检查,但他并没有因此而退缩,始终坚持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心尽力、任劳任怨。
感动于他们的宁舍小家,力顾大家。民警孙 宇,妻子不久前检查出患了重病。好男儿有担当,他默默承受着这个不幸消息的打击,将忧虑和苦累深藏在心底,安保开始以来,日夜坚守工作岗位。由于无人照料,妻子每次都是一个人坐公交车到医院治疗,刚刚几岁的孩子早早学会了自己照顾自己,一个人做饭,一个人去上学;民警连明舒,丈夫也在边检五队工作,家中孩子小无人照顾。在亚运安保最紧张的时候,她接到通知要去八队支援驻船,无奈只好把小孩放在同事家中过夜。此外,她的患病手术也拖到亚运会结束后才去做;民警刘敬周的爱人已经怀孕六个多月且身体虚弱,而双方父母又都不在身边。他深知妻子这个时候最是需要他的时候,但亚运安保更需要他,于是把精力全部放在了工作上,把对老婆的愧疚深深藏在心底;刘飞虎队长的小孩在亚运开幕当天患病,上吐下泻,而此时孩子的妈妈和奶奶也生病了,面对上有老下有小的困难,他依然把工作放在首位,只是叫别人帮忙把孩子送去医院,自己战斗在执勤第一线;周剑波队长,为了做好亚运安保工作,把远在湖南的爸妈接到了广州,帮助自己照顾家庭。从二老
感动于他们的默默奉献,互帮互助。“爱心民警”任培忠,曾以连续工作14天的纪录赢得了十三队民警们的好评。在进入亚运安保一级响应阶段后,他主动提出到十四队帮助工作。尽管梯口监护每次间歇只有4个小时,也尽管任培忠同志的痛风病较重,但下勤后,他依旧不忘撰写稿件或上报材料。他的那句“不打赢亚运安保这一圣战,誓不罢休!”的誓言感染和鞭策着身边的同事。在资助广东丰顺一名贫困学生的同时,他还为我站身患重疾的民警李德洪捐助了1000元;单身民警张实强、新入警的叶文星、王超等同志就住在新沙分站,他们天天参加外轮站岗值守已十分疲劳,但一有时间便回到队部打扫卫生,或是撰写新闻稿。两个月来,他们仅外出两次;钟华炜队长,以身作则,在队里一待就是十几天,对于自己小孩小、居住远等困难从来不提;处突分队的“80后”民警,以站为家,在突发事件现场,在外轮梯口,在摩托艇上,都有他们的身影;民警谢友春,在码头驻点值守中,他不怕苦、不怕累,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全身心投入工作中,并积极配合队领导做好全面工作,起到了一名老同志、老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亚运安保期间,技术队的冯骏是队里的主力。凡是队里的重活、脏活他都主动请缨,各个码头、机房、科队现场经常能看到他瘦弱而忙碌的身影。当基层科队警力紧张的时候,他又义无反顾地奔向码头站岗值守。哪个科队一有设备故障,他又立即赶回处理,“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感动于他们的微笑服务,管控到位。民警张实强,在执勤过程中,始终热情服务、严格执法,
这些民警只是黄埔边检站众多感动人物中的一小部分,在亚运安保的工作中,民警克服自身困难,义无反顾地投身于亚运安保一线,他们戮力同心,团结一致,为口岸的安全畅通,为广州亚运会的顺利举办做出了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