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这么说,连接澳门与珠海的关闸、拱北口岸,是近年中国发展最快、模样改变最大、知名度最高的口岸,也是口岸规模、设施老赶不上需求,老在你追我赶不断加大投入的口岸。这种看似矛盾的状况,主要缘于日益剧增的人车潮所造成的极大压力。
两三年来,拱北、关闸排队过境的旅客每天都是摩肩接踵,逢节假日更是人山人海,两侧的边检机构不得不增派人手、加开通道,忙得不亦乐乎。据最新统计,从拱北、关闸口岸过境的旅客日流量最高已突破23.9万。过境旅客年流量最新已达到5160万人次。与回归后2000年的3630万人次相比,增幅达1/3强。特别是澳门正受惠于自由行及CEPA政策,通过拱北、关闸口岸出入境的内地旅客占澳门出入旅客总数的比例大幅飙升,平均每天有3万多人次的内地自由行旅客从拱北、关闸口岸出入境。今年上半年拱北口岸内地因私出入境人员达690多万人次,同比增长一倍多。港澳媒体评论说,“其实,无须查阅相关统计报表,仅从每天一群群内地旅游团人员聚集在拱北、关闸出入境通道等候过境的盛况,就可得出这个结论。”拱北边检站的练警官告诉记者,90%以上澳门人每周都会北上珠海消费,其中一半的人每周都往来三四次。《珠海特区报》的一篇报道称,澳门人平均每周在珠海吃饭喝茶、购物的消费总额约为1.04亿元。
与澳门山水相连的珠海市,一直是输入澳门鲜活产品的重要来源地。澳门回归以来,珠海市扩大蔬菜种植面积,大力发展“三高”农业,加强对蔬菜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完善“菜篮子”配套工程,严格对鲜活产品出口基地和公司的监督管理,定期抽查检验各种指标,确保鲜活产品对澳门市场的需求。一份份出口报关单据,记录着供应澳门市场商品的变化。仅今年头11个月,拱北口岸的拱北海关驻闸口办事处共验放出入境货物120多万吨,总值9亿多美元,分别较去年同期增长6.2%与16.2%,其中鲜活产品就输送了7.4万多吨供应澳门市场,较回归前(1999年同期)增长了近两成,价值高达4700多万美元,保障了澳门同胞回归后的生活所需。这条海关通道也被澳门人民形象地喻为“绿色生命线”。
人流、物流不断潮涨,大大出乎各方面的预料。5年前建成使用的珠海拱北口岸大厦,当时被称作全国第二大陆路口岸。但不久即进入“超负荷运转”的困境:人手不足,设施跟不上。2003年6月,拱北边检站投入巨资更新电脑查验设备,加快电脑查验速度,利用可使用场所,新设置了12条应急通道,并在出入境大厅安装了86条不锈钢候检栏杆,以保证旅客候检时的秩序。
谁知,澳门关闸新边检大楼的落成,特别是查验设备实现了电子化,人流和车流出入境速度大为提高,又凸显出拱北口岸检验手段的相对落后,一个出口大,一个出口小的矛盾,又集中在拱北口岸的身上。今年初,广东省常务副省长汤炳权率省政府有关部门和中央驻粤口岸有关查验单位,到珠海召开现场办公会议,要求不失时机加快拱北口岸、横琴口岸建设改造步伐,尽快建设拱北口岸一站式电子联检系统和横琴口岸联检大楼,做到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同时进一步完善珠澳口岸协调机制和口岸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据悉,广东省已经安排专项建设经费1500万元,用于拱北口岸一站式电子联检系统建设。
游客在期待拱北、关闸口岸能提供更顺畅、更便利条件的同时,也亲身感受到,澳门的人气太旺了,澳门与内地的联系更为紧密,人员交往更为频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