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综合新闻
厦门口岸单位积极支持国际集装箱中转业务发展
厦门港务集团有限公司 杜宏佳 杨敏       

    厦门港的国际集装箱中转业务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支持和海关、检验检疫、边检、海事等相关口岸部门的大力协助下,取得了良好进展。今年1―4月厦门港共完成国际中转14375标箱,同比增长199%,真正做到了“管得住,通得快”的监管理念,使国际中转朝着即卸即装即走的方向发展。

    随着厦门市"以港立市"战略的实施,港口生产建设不断发展,港口规模日益扩大,厦门港已成为一个具有内外贸运输、旅游、客运、国内、国际中转、过境贸易等多功能的港口。港口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战略资源,它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增长极,而中转业务的发达正是港口发展的催化剂,是成为国际主枢纽港的重要标志。厦门港国际中转业务于2002年初开始运作,实现了零的突破,经过这几年的精心培育,市场已逐渐成熟,吸引了多家全球知名的船公司把国际转运中心移向厦门,将厦门港作为他们的中转港。虽然在整个2007年国际中转集装箱吞吐量完成29855标箱,但也仅占全港区集装箱吞吐量的0.7%,(通常做为国际中转港的标准是这一比重至少要超过20%)因此当前厦门港国际中转业务水平仍然比较低,离真正意义上的国际中转枢纽港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不过这也说明了厦门港的国际中转业务前景极其广阔,发展潜力是巨大的。

    基于这种情况,福建省李川副省长非常关注国际中转的发展,在市委、市政府和各联检单位的领导和支持下,由港口管理局、厦门港务控股集团牵头四处奔走寻找促进国际中转业务发展的良方:一方面改善港口条件,减低港口装卸费用,积极吸引广大航商到厦门开设新航线,争取国际中转箱源,以星轮船、法国达飞轮船、马士基航运、太平船务、北欧亚海运等公司也加大在厦门的航线投入,优化在厦门航线结构,逐步把厦门做为中转港;另一方面主动与口岸各相关单位特别是厦门海关进行沟通,建议改善中转通关环节,加快通关速度,全力支持国际中转业务的发展。

    厦门海关本着服务经济,监管到位的原则,采取多项新举措力挺港口中转,及时更新监管理念,改变监管模式,主要体现在:原先厦门海关国际中转监管模式是要求进口一程船卸毕,理货报告开出后,由代理提供进出口舱单并往厦门海关国际中转管理系统平台发送国际中转EDI数据进行国际中转申报,海关进行纸面舱单和EDI数据的核对,在审核确认无误后方可办理放行手续。在这种监管模式下整个通关放行手续的完成至少需要1至2个工作日的时间,造成了通关效率较低,根本无法适应国际中转实际操作的特殊性,如遇到一程船和二程船的靠泊时间相近和船舶卸船作业在夜间非正常工作时间和节假日时,代理是无法进行国际中转操作的,这势必会造成国际中转箱退载现象的产生,严重阻碍了国际中转业务的发展。针对这一情况,厦门海关一方面响应了政府的号召实行七天工作制,保证了时时通关;另一方面推行新的监管模式,在遇到上述情况时,同意在一程船的进口联检手续办结并确定该航次所卸的进口国际中转箱量后(不必再等一程船卸毕开出理货报告)由代理统一提供保函向现场海关提出申请予以纸面放行,然后送码头先行配载装船,待所有数据完整后第一时间补发到厦门海关国际中转管理系统平台,由现场海关进行审核并完成核销工作。厦门海关这一新举措的实行,使得代理在进出口单证准确、齐全的情况下办完整个通关放行手续最快只需半个工作日,大大提高了国际中转的通关速度,促进了国际中转业务的发展。

    随着航运市场的发展与日益成熟,各航商的国际中转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从开始在岛内运作,逐步扩展到岛外,操作也由单一码头发展到多码头协作,厦门海关与时俱进积极推行跨关区转栈业务以及“海上穿梭巴士”港内驳运等业务来满足各航商日益增长的需求,实现了港区内各码头间国际集装箱无障碍性互拖,用那无形的双手推动厦门港朝着成为国际中转港的目标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综观整个厦门港中转业务的发展历程,从开始运作到现在,一直受到海关、检验检疫、海事、边检、码头和代理的高度重视,在协调沟通方面也比较积极顺畅,海关的监管也越来越科学有效,加之厦门海关国际中转管理系统也即将由2.0版升级为3.0版,这将彻底解决中转船期衔接的问题,为国际中转的发展提供技术软件的支持。在这种良好的势头下,我们相信国际中转业务必将是厦门港未来发展的一个良好增长点,把大厦门港打造为国际中转枢纽港将离我们为期不远了。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Copyright © 2007-2025 CAOP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口岸协会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20113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