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综合新闻
立足“长三角”接轨大上海
      
  立足“长三角”,接轨大上海。这是今年“两会”期间,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谈论得最多的话题之一。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崛起,使“长三角”地区成为全国发展速度最快、投资环境最佳、经济内在素质最好、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能否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与交流,抢抓机遇融入“长三角”,确立宁波“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城市地位,已成为宁波进一步增强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之举。

  融入“长三角”,交通需先行

    宁波要融入‘长三角’,交通必须先行。有代表认为,人们经常说若要富,先修路,就是因为交通在经济发展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宁波必须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的立体化交通网络,实现与“长三角”城市群间的同城效应。

    据悉,目前交通部门正在编制新的高速公路路网规划,力争按交通部的要求到2020年使我市2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都通上高速公路,使全市各县(市)区与宁波市区形成“半小时高速交通圈”。当前将按已有的“一绕五射”的高速公路框架实施建设,即以宁波为核心,建成绕城高速公路,贯通杭甬高速公路、同三高速公路、甬金高速公路、杭州湾跨海大桥和舟山连岛工程五个方向的高速路网,尤其是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以后,将使宁波到上海的行车时间缩短至两个小时,从而基本形成长江三角洲南翼“4小时都市圈”。这对宁波的社会经济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同时,融入“长三角”,要把港口文章做好。要把宁波港建设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深水外港,并且还要通过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整合宁波与舟山的港口资源,从而形成合力融入“长三角”。

    此外,为进一步推动宁波与上海的交流、合作,东方航空宁波分公司现已开辟了两地间的“航空快线”,增加了航班密度,将使宁波―――上海航线总航班达到每日6班。

融入“长三角”,要打好“桥”牌

    举世瞩目的杭州湾跨海大桥即将动工兴建,桥造在海上,带动的却是一方热土。

    为此,有委员认为,我们应该主动接轨上海,融入国际都市圈,积极迎接大桥经济时代的到来。大桥造好后,慈溪、余姚作为宁波大都市“一城双核”的北部中心,将首先接受上海的辐射,成为宁波北接上海的纽带。因此,要做到基础设施先行,加强宁波市区与杭州湾新区的空间对接;要主动参与产业分工与合作,接受上海产业调整的辐射和转移,提升慈溪、余姚乃至全市的产业档次;主动与上海联手发展生态型、高效型、创汇型农业,拓展农产品的上海市场等。

    杭州湾跨海大桥作为世界最长的跨海湾大桥,建好后将成为我市一大旅游亮点。代表认为,旅游是朝阳产业、无烟产业。尤其是生态旅游更具发展潜力。宁波具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如溪口风景区、浙东大峡谷等都很有特色。客源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其中上海的游客占到一半。我们要加快旅游资源开发,不断提升旅游景区的档次,加大到上海等地的旅游促销力度,吸引更多的上海游客来宁波观光旅游。同时,宁波作为一个孤立的旅游景点难成气候,要和上海及周边城市联成一片,加强旅游策划,以统一的整体形象、统一的旅游品牌,抓住上海举办2010年世博会的契机,有重点地推出一批不同风格的精品旅游线路,推销浙东旅游品牌,达到联合开发、市场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目标。以联合举办各类文化节、国际性会议等为载体,积极开展灵活多样的特色旅游和文化交流。

  融入“长三角”,筑人才高地

    融入“长三角”,人才是最关键的因素。对此,有委员认为,我们要主动接轨上海,加大两地科教人才合作的力度,努力构筑科教人才高地,使宁波的科教人才融入“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洪流,如此才能更好地为宁波社会经济建设服务。上海是我国最国际化的城市,拥有大量的海内外人才。在依托上海引进大量人才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充分利用上海高校、科研机构多的优势,加大两地间人才培训、合作办学、产学联合等多种合作,提升宁波的科研水平和教育水平。要共同建立人才信息市场,形成人才良性互动机制,共同发挥智力资源在三省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积极开展对口部门和市县区多种形式的人才交流培养,对借助上海、江苏的科教优势,开展各种形式的人才培育、联合办学的,要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和优惠政策。交通的“瓶颈”消除后,宁波在科教人才方面也将成为人口高度密集的上海的腹地,双向互动地交流合作。

  融入“长三角”,走向国际化

    有代表认为,融入“长三角”,将为宁波带来接轨大上海,走向国际化的新机遇。随着“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其龙头城市上海将给宁波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为宽广的国际化“通道”。目前,上海已有180多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中国总部进驻,预计到2005年可达250家左右,还有5000多家商务办事处随时可能“升格”,至于现代物流、销售和国际性商贸公司更是不可胜数。这些外商机构以上海为总部,必然把目光投向广阔的“长三角”地区,把这里作为生产基地、出口基地和分支机构,甚至未来的投资重地。宁波要学习借鉴上海、江苏利用外资台资的做法,制定有关政策,改善外商台商的投资环境。要加强与上海市政府有关部门的联系,对一些适合我市投资的项目,要跟踪服务,扭转“长三角”地区利用外资台资北热南冷的状况,实现利用外资的新突破。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Copyright © 2007-2025 CAOP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口岸协会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20113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