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综合新闻
提升港口建设质量水平
      

来源:现代物流报

陈双泉 郑嘉禹


交通运输部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港口货物吞吐量达176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3.3亿标箱,继续稳居世界第一位;在全球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前十的港口中,我国分别占8席和6席。当前,我国港口发展前景向好。
一直以来,我国高度重视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在深水化、专业化发展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港口发展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但要看到,在港口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核心港口群承载压力与内河港口功能弱化并存,清洁能源应用与污染治理体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同质化竞争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等,尤需多措并举化解难题。
强化枢纽功能。构建多层次港口体系,围绕国家战略布局打造枢纽集散效应,依托青岛港、宁波舟山港等核心枢纽,增强全球航线网络密度,深化海陆双向资源整合能力。通过货物吞吐量规模优势,深度嵌入全球大宗商品价值链,形成兼具流量控制与定价影响力的资源配置中枢。提升内河联运效能,以长江黄金水道与京杭大运河为载体,构建专业化码头集群与联运网络,系统性破解传统多式联运效率瓶颈。以差异化考核机制引导唐山港、湛江港等聚焦铁矿砂、LNG等特色货类,解决同质竞争的问题。
深化数智转型。构建敏捷性基础设施,聚焦数字孪生与区块链单证技术突破,推动全自动化码头设备调度与风险预警体系智能化重构。深度优化能耗管理曲线,显著降低船舶作业碳足迹,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目标。打造互联性数据生态,依托跨区域港口大数据中心构建全域协同平台,打通海关、物流与金融系统数据孤岛,形成电子单证互认与通关流程标准化体系。在智慧口岸建设方面,通过流程再造缩短通关周期,为跨境贸易提供确定性服务保障。引领前沿性规则创新,设立数字化专项基金,培育自动驾驶集卡、高精度导航等场景标杆,同步主导国际自动化码头技术标准制定。
创新治理机制。突破外资准入限制,拓展规则对接维度,对标RCEP框架,建立港口作业时限与收费标准互认机制,深度融入区域贸易便利化框架。强化港航和海事的信息互换和监管互动,加强与海关、国检、边检等部门信息互换、执法互助合作。完善信用考评制度,建立“互联网+”信用监管模式。开展智慧港口和智慧航道国际交流,推动我国相关技术和标准“走出去”。开展智慧港口国际对标评估,统筹做好与国际标准的有效衔接,推进国际交流合作。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Copyright © 2007-2025 CAOP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口岸协会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20113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