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口岸信息
2010年满洲里关区鞋出口大幅增长 相关因素制约我国鞋业发展
满洲里海关 田尉       

    据海关统计,2010年满洲里关区出口鞋(不包括鞋靴零件,下同)363.3万双,同比(下同)增长1倍;出口值3901万美元,增长2.2倍。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出口量季节性变化明显。夏季7-9月和冬季12月、1月为关区鞋出口的旺季。9月出口量为年内最高值,出口60.2万双,增长1.5倍。12月当月出口44.7万双,增长1.9倍(下图)。

    二、以边境小额贸易方式出口为主。2010年满洲里关区以边境小额贸易方式出口鞋317.8万双,增长88.2%,占同期关区鞋出口总量的87.5%;以一般贸易方式出口44.8万双,增长2.8倍。

    三、逾九成为私营企业出口。2010年私营企业于满洲里关区出口鞋330.8万双,增长89.1%,占出口总量的91.1%;国有企业出口31万双,增长4.2倍。

    四、绝大部分出口至俄罗斯。2010年满洲里关区仅对蒙古出口鞋0.1万双,下降62.7%;其余全部出口至俄罗斯。

    五、黑龙江省企业出口量居首位。2010年黑龙江省企业在满洲里关区出口鞋280.9万双,增长68.9%,占出口总量的77.3%;内蒙古企业出口61万双,增长7.6倍,占出口总量的16.8%;浙江省企业出口13.2万双,增长94.1%;其余为四川、广东、河北、北京等省市企业出口。

    由于俄罗斯的制鞋产业极易受到气候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原材料供应相对欠缺,同时国内也缺乏高质量的配件,长期以来俄罗斯鞋类产量仅能满足其市场需求的10%左右,其国内基本上都以进口产品为主。加之随着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到来,在收入减少、居民消费力下降的情况下,俄罗斯人在鞋服的消费观念上也明显发生了转变。由于我国鞋类产品具有较高的性价比,俄消费者在压缩中高端产品消费的同时,对我国鞋类产品需求提升,带动我关区鞋出口量的增长。

    我国是世界第一鞋业大国,制鞋行业是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近年来,我国鞋业平均每年有23%的增长率,高于我国GDP的增长速度,年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60%以上,出口量占全球的53%以上。但是,我国鞋业仍面临着三点制约因素:

    一、自主创新能力弱、国际性知名品牌缺乏,利润率低。中国是一个鞋业大国,但却是一个鞋业品牌小国。长期以来,中国制鞋业由于难以有效杜绝设计上的模仿、抄袭,导致很多企业选择走模仿之路,不愿增加研发投入。“国内模仿广州鞋,国际模仿意大利鞋”,这一问题已成为制约中国鞋业发展的“瓶颈”。同时也造成我国鞋类产品品牌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很低。在国际市场上,我国出口的鞋多以贴牌加工为主,所赚取的利润只有外国品牌的几十分之一,甚至几百分之一。

    二、价格优势日渐削弱。2010年,人民币兑美元保持了较大幅度升值,自2010619重启汇改起至20101231止,累计升值幅度达3.6%。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的最新数据显示,14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6215,继续刷新汇改以来新高。加之橡胶、皮革等原材料价格持续上升,用工薪酬大幅上涨等因素影响,制鞋成本大幅增长,价格优势日渐削弱。

    三、贸易保护政策频出。在欧盟对华反倾销出口的各类产品中,我国皮鞋遭遇的反倾销制裁已长达近5年。200810月,欧盟对我国皮鞋实施为期2年反倾销措施到期后,又在2009年末裁定继续对我国和越南的皮鞋征收15个月的反倾销税。此外,继欧美对我国发起反倾销之后,20103月,巴西外贸委员会宣布对进口自我国的鞋类产品每双征收13.85美元的反倾销税,有效期5年。20105月,阿根廷生产部发布决议,对原产于我国的鞋类产品作出反倾销初裁,并对所有进口鞋类产品实施非自动进口许可管理,我国鞋企在进军南美市场时也受到了冲击。

    为此建议:一是加强国际市场情况的监测预警,及时反馈相关信息,引导企业积极应对贸易保护措施;二是鼓励企业注重产品设计,加大科技投入,提升产业制造水平,提高鞋类产品的质量,形成品牌效应;三是实行灵活的经营策略,积极参与国内外展会,积极开拓新兴市场,提高对新兴市场的占有率。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Copyright © 2007-2025 CAOP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口岸协会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2011338号